白鴿寨,又稱白鴿水寨,位于麻章區太平鎮通明港村,是明、清兩代雷州府水師駐防地,因其地理位置險要,屬于當時的海上軍事要塞,故被稱為“郡城左臂”。

公元1572年,明朝開始在通明港建水寨,駐水師時,通明港村還未形成。1609年,明代第十四任水師“欽依把總”(官階五品)續蒙勛攜帶家眷駐扎白鴿水寨,召集民居,屯聚為市,從此白鴿寨人來車往,商業繁盛,形成了今日人口達6000人的通明港村。

據考究,白鴿寨初設時,并無寨城,兵不離船,依水結寨,靜則演習,動則巡弋。到萬歷十四年(1586年)把總童龍,開始在此筑堂門,建關帝廟和天妃廟。再到萬歷三十七年(1609)把總續蒙勛駐扎時,在附近2公里范圍內修建屋宇、班房、書室:還修建起羅星亭、問津亭、濟川亭和菩提橋。因年代久遠,保護不善,這些亭宇、石橋已無存在,尚有遺址為證。
到清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高雷廉總兵陳上川見白鴿寨無城塹可守,雷州郡城大受威脅,乃出資修筑了城墻。康熙三年(1664年)受“遷海”影響,白鴿寨及方圓五十里共一百三十三條村莊被迫遷徒內地。在此情況下,白鴿寨水師駐地也于同年遷離通明港,移駐徐聞縣的海安所。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沿海形勢得到緩和,“內遷”之各村村民又陸續回到故里,遷駐海安的水師又重駐白鴿寨。

清朝中期以后,白鴿寨水師的作用進一步削弱。嘉慶十四年(1809年),白鴿寨水師進一步降格,由千總(正六品)率領。到了道光年間,白鴿寨定額兵員只有35名,僅為明代初設水寨定額兵員九百名的二十六分之一。由于商人及水兵后代的居住增多,昔日的水師重鎮白鴿寨終于變成了今日有四十多個姓氏,以捕撈為主要作業的沿海漁村——通明港村。
星移斗轉,時光流逝,白鴿水寨早已消失了,但形成今日的通明港碼頭,我們只有從一件件歷史文物和一處處歷史遺跡,才能窺見這座雷州府水師重鎮昔日的雄風了。但有關康熙皇帝與白鴿寨情緣的一段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在當地仍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宣封廟]:在通明港村東南角。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由白鴿寨把總童龍所建,三十七年(1609年)把總續蒙勛重修,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局部重修。磚柱抬染工結構,三殿二拜亭,面積591.6平方米。前殿三進三開間,其中前殿通進深9米、正殿9.55米、后殿8.9米。正殿拜亭硬山頂,寬5米、深4.8米;后殿拜亭歇山頂,寬4.5米、深5.1米。廟額“宣封廟”,相傳系康熙皇帝敕封。宣封廟正殿供奉木雕天后像2樽,后殿供奉木雕關羽像和關平、周倉像。一廟祀二神,反映此地既是沿海漁村又是古代軍隊駐地的特點。
宣封廟現存有明、清碑刻七塊:嘉慶年鐵鐘一座;名人手跡對聯二付;石雕“惜字亭”一座;還有大量精致的木雕,有透雕、浮雕、圓雕三種,內容為人物故事和花、果、獅、鳥等,形象生動,刻工精細,線條流暢,反映了雷州在明、清時期建筑散件木雕工藝水平,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廟內現存木雕散件有雀替、額牌、雌雄獅、群獅戲寶等,也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六角大井]:位于通明港村內,始鑿時間不詳,相傳為明代白鴿寨初置時(隆慶年間)。清代乾隆丙午年十二月(1787年1月)全寨捐資重修,井旁有碑記其事。井口呈六角形,最大直徑為1.5米,口環石6塊,每塊寬0.15、長0.72米,六角處用石柱銜接,從井口接六面向外延伸到2.10米;用石塊鋪墊,分九級逐漸外斜。井深約5米,井水長年清洌甘爽,現仍供村民飲水之用。有古民謠:“六角井、水清清,人才輩出丁更興,幾多人喝都夠用,金口龍言神宗靈”。
[菩提橋遺址]:在通明村東北1.5公里處,青石橋結構,系明代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由白鴿寨欽依把總續蒙勛修筑。清代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現遺址仍有《奉縣告示》、《重修菩提橋樂捐碑》二通記其事。橋因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公路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