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明為小朋友介紹調順網龍。通訊員邱苑丹 供圖
“有600多年悠久歷史的‘調順網龍’,在其發展道路上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2005年重獲新生后,更是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多次參加各類比賽、展演并屢屢獲獎。我們要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創新,讓非遺瑰寶‘調順網龍’不斷發揚光大!”
2022年12月,湛江市文廣旅體局對湛江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進行了公示。其中,赤坎區省級非遺項目“調順網龍”的代表性傳承人黃志明榜上有名。近日,記者對這位“95后”非遺傳承人進行了專訪。
瑰寶
調順網龍歷史悠久流傳至今
“調順網龍,是中華龍文化日久淬煉衍化出的一朵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奇葩,經歷了六百多年,流傳至今。調順網龍項目于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發源于湛江調順島的本土龍舞文化,將被不斷發揚光大。”
黃志明如數家珍地介紹,“調順網龍”是廣東省級非遺保護項目,保護單位為赤坎區文化館。“調順網龍”是赤坎區調順村的傳統民間藝術。當地人歷代半漁半農為業,因過去偏居海島,與外界交往不便,因此村民就地取材,以竹、木、稻草、舊漁網等農家材料來加工制作龍具,稱“草龍”或“網龍”。
后來,“調順網龍”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車炳對制作龍具的材料和工藝進行大改革,選用市面上的現代材料如膠絲、尼龍、彩帶、塑帶、塑管、亮片等材料,來代替笨重容易被腐蝕蟲蛀的農家材料,更仿照“國家龍獅協會”規定的競技龍標準來制作新型“網龍”。這樣的龍具逐漸適合表演快速威猛、形式多樣、難度較高的舞蹈動作,并減輕了隊員的運動強度,套路招式多變,增強了觀賞性,深受群眾歡迎。
傳承
調順網龍舞進越來越多青少年心里
黃志明出生于1995年,自2011年1月加入調順網龍藝術團后,憑借獨特的天賦和勤學苦練的精神,個人技藝不斷提升,一步步由隊員、助教晉升為教練員及領隊,開始了獨立教學之路。
他多次帶領調順網龍隊員參加每年的調順村農歷正月初十“年例”傳統節日與各項公益展演活動。現場,精神抖擻的青年們舞起網龍,翻滾騰挪間,與激烈的鑼鼓聲融為一體,將龍的精氣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彰顯其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與張揚力。由于綜合實力與教學能力突出,當時年僅18歲的黃志明成為有正式記錄以來最年輕的第七代調順網龍傳承人。
2012年,應母校湛江市第十九中學的邀請,黃志明開始籌備省級非遺項目“調順網龍”藝術傳承和訓練基地建設。自開始擔任“校園網龍隊”教練后,從教室到操場,從理論知識到動作實操,他都孜孜不倦地傾囊授出,將自己對調順網龍的熱忱種在了孩子們的心里。多年來,共培養出5支校園網龍隊160余人,為調順網龍隊伍的壯大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黃志明還多次帶隊參加赤坎區乃至湛江市的非遺進校園、假期非遺傳承等活動,讓更多青少年學子近距離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增進對傳統舞龍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95后”調順網龍傳承人黃志明。通訊員 供圖
展望
立志調順網龍新發展是一生堅定不移的追求
后來,黃志明應召入伍。在部隊中,他也不忘把調順網龍的龍舞技藝結合身體素質鍛煉、團隊訓練的方式,創新了調順網龍的藝術表演形式,并于退伍后將新技藝投入到網龍隊伍的訓練中來,使龍隊的各項綜合技能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在省級傳承人黃車炳無微不至的言傳身教下,黃志明更加系統、深入地學習了調順網龍的制作與創新發展,并結合工程力學與舞美設計的要求,從龍頭、龍身的制作工藝改進以及新材料的應用技術方面,不斷優化與升級,使網龍更加輕盈耐用,適應各種高難度的舞龍動作,成為了新一代的網龍制作藝術工匠。
“時代的發展,對‘龍的傳人’而言是更大的機遇!”黃志明與時俱進,不斷利用自媒體、短視頻等新方式,展開調順網龍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吸引更多的年輕力量加入。在擔任網龍教練即將10年之際,黃志明已培訓出合格隊員近200多人,更是帶領出多名能夠獨當一面的優秀新教練,為非遺項目的傳承工作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
“路雖遠,行則可至,事雖難,做則可成。”黃志明表示,帶領調順網龍藝術團行穩致遠,讓非遺傳承源遠流長,將是自己一生中最堅定不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