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禾蟲肥。禾蟲是不少吃貨心目中的“極品”,但長期以來,禾蟲只能野生繁殖。最近,筆者獲悉廉江市安鋪鎮的一個回鄉創業青年團隊成功攻克禾蟲育苗關鍵技術,探索開展人工養殖。隨著他們的努力,安鋪鎮也逐漸成為了全省最大的禾蟲養殖基地。
觀察禾蟲的生長。 通訊員林達琳 攝
返鄉新農人提升技術
打破“禾蟲無法養殖”
在禾蟲的傳統產區廉江市安鋪鎮,2500多畝的“有機稻+禾蟲”種養規模甚是壯觀,連片的再生稻迎風搖曳,成群的白鷺正尋覓鉆出泥土的禾蟲。
9年前,幾名有情懷、有夢想的“80后”毅然告別大城市,回到家鄉養殖禾蟲。經過年復一年的刻苦鉆研和積極探索,禾蟲養殖終于突破技術瓶頸,改變成活率低這一狀況。這些意氣風發的新農人使“禾蟲無法養殖”的說法成為歷史。
廣東省粵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壯表示,他的祖祖輩輩都是靠捉禾蟲維持生計,20多年前,禾蟲越來越少,在本地幾乎看不到了。9年前,他從外地回鄉,與幾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組建成創業團隊,租了17畝撂荒地作試驗田,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奮斗,生態科學養殖禾蟲技術日益成熟。
挖出禾蟲。 通訊員林達琳 攝
熱心帶動鄉親
發展禾蟲特色養殖業
禾蟲經烹飪后是一道具有獨特風味的佳肴,營養價值相當高,深受市場歡迎,這也給禾蟲養殖者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看到羅壯養殖團隊取得了成功,當地群眾由一開始的不理解持觀望態度變成了跟隨這些年輕人養殖禾蟲。目前有10多個農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加入到禾蟲特色產業。
禾蟲養殖戶王洪表示,看到這些小伙子養禾蟲取得了成功,他也躍躍欲試,便加入了養殖禾蟲這個行列,目前,他們家養有100多畝禾蟲。
稻蟲共作,一田多收。據初步統計,每畝地能收獲約200斤禾蟲,每斤的市場價在80元到120元。除此之外,種出來的大米由于“原生態”,也備受消費者青睞。
羅壯、羅慶龍、羅康南、陳毅、阮杰元、張善政……這些新農人為鄉村振興發展帶來了新思維、新觀念,加快了當地智慧農業、生態農業、合作農業等新業態的發展。他們信心滿滿地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品牌建設,發展精深加工,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創新力度,努力將一年兩造的小禾蟲變成隨時可以收獲的“致富蟲”,助力“百千萬工程”,賦能鄉村振興。廣東省粵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毅表示,下一步,該公司會引進更多人才,繼續提高養殖技術,帶動更多農戶參與到產業中來,同時為更多群眾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再立新功。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