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寒圖。
今天是冬至。廣東素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我們湛江也非常重視這一節氣。近日霞山區五福童園舉行系列主題活動,讓孩子們感受節日氛圍,體驗傳統文化。
觀看布偶表演。
消寒圖上“點”梅花
當天下午,五福童園張燈結彩,四周張貼著大紅的“冬至”和“福”字。穿著漢服的小朋友來到現場參加活動。書桌上的一副“紅梅枝干圖”引人注目。奇怪的是,樹上的“紅梅花”并不多。活動主辦方邀請小朋友們“錦上添花”。小朋友高興地以手作筆,蘸著紅色顏料,在樹枝上點出朵朵鮮艷的“紅梅”。不一會,一幅《九九消寒圖》就完成了!畫面上,數九寒天,紅梅綻放,帶來春的氣息和美好的希望。
據了解,我國有冬至前繪制《九九消寒圖》的傳統習俗。由于蘊含著美好寓意,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人保持這一做法。
據記載,周秦時以農歷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在古時,人們認為自冬至開始,寒冷的日子將漸漸過去,溫暖的春天尾隨而來。冬至蘊含希望,古人多選擇在這一天祭祖、與家人聚會等。
活動當天,家長和小朋友們觀摩莊重的祭冬儀式,感受厚重的傳統文化。
現場動手做美食。
觀看布偶戲
活動現場還上演布偶戲《掌燈人》。小朋友和家長一邊認真觀看老師熟練地舞動布偶表演,一邊聆聽老師聲情并茂講故事:有位女孩子在老掌燈人的指引下,不畏艱辛,終于戰勝黑暗,迎來光明,成為眾人愛戴的新掌燈人。
小朋友們被布偶戲演繹的神奇故事吸引,目不轉睛地看著舞臺,心里暗暗下決心:長大也要做一個“傳遞愛與希望,樂于奉獻勇于擔當”的人。
品嘗冬至傳統美食
冬至的傳統食物有哪些?各地都不一樣。現場活動主辦方展示了多種傳統食物,有鮮美滋補的羊肉湯、皮薄餡多的餃子、新疆風味的馕、齒頰留香的姜醋蛋,還有安鋪美食“簸箕炊”……大家大朵快頤。
小朋友們還嘗試現場學習制作并“售賣”各式美食。看,攤位上有五顏六色的冰糖葫蘆、酸辣爽口的鳳爪、金桔雪梨湯、即榨即飲的橙汁,還有壽司、奶茶、炸薯條等,令人目不暇接。小朋友既做“小老板”,又做“美食大會”的“小食客”,收獲滿滿!
拓展閱讀:
冬至小知識
12月21日17時20分20秒,太陽運行至黃經270°,我們迎來一年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冬至。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這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今年冬至將是128年來最早的冬至,下一次比今年更早的冬至,將出現在2028年。
可能有人認為,冬至之日,是北半球全年夜長最長的一天,理應也是日出最遲、日落最早的一天。其實不然。天文愛好者介紹說,根據開普勒定律: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不是正圓,而是橢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地球與太陽的連線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因此,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每天都不相等,產生“真太陽時”,但人們為了日常生產、生活的便利,制定了我們日常鐘表所使用的“平太陽時”,“平太陽時”即把“真太陽時”平均化,導致每天都有均等的24小時,因此,“平太陽時”與“真太陽時”每天均有一定的“時差”,這里所說的“時差”與人們日常所理解的地球上不同經度之間的“時差”有所不同。其次,由于地球軌道面與地球赤道面之間存在著傾角,這個傾角,造成了地球氣候有春夏秋冬的變化。這個傾角的平均值為23度26分,與北回歸線的緯度數值相同。
冬至日只是全年晝長最短、夜長最長的一天,而并非日落最早、日出最遲的一天。
據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