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燈工廠、智能車間……隨著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了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降低人工成本的“重要一員”。工人們的工作內容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成了運維工程師、設備保養工程師、系統開發工程師。于是,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等新職業應運而生。
他們是怎樣“玩轉”機器人、讓“制造”變“智造”的?近日,記者走進廉江市小家電企業,一探究竟。
廣東華強電器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臂式機器人正在它們各自的崗位上“忙碌”。
90多臺機器人每天生產12000臺電飯鍋配套五金件
“咔嚓、咔嚓……”廣東華強電器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90多臺工業機器人忙碌地揮舞著機械臂,擺臂機器人、關節機器人、送料機器人分工明確,準確地抓握零件,精準放到相應的位置上。整個車間內,工人的身影并不多見。
華強電器集團的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符進聰。
在電飯鍋內膽生產線,幾臺擺臂式機器人在它們各自的崗位上負責上料拉伸、沖邊成型、二次漲型、卷邊、沖壓水位線、壓邊等工作,一個個內膽在運輸帶上被依次加工,并被送往下一道工序。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符進聰則站在一旁“監管”機器人工作——觀察系統指數、調整參數、開展全檢工作。
“每天在機器人工作前,只要根據產品的高度、寬度等給它輸入口令,它就可以開始工作了。生產中我們還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參數,嚴格控制產品品質,差一根頭發絲的高度都不行。”符進聰一邊觀察著設備,一邊對記者說。
2022年,“85后”符進聰入職華強電器集團的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崗位。此前沒有接觸過工業機器人的他可謂職場“小白”,但他勤學苦練,從零開始學,刻苦鉆研,跟隨師傅學習實操,積極參加公司的培訓,短短三個月就“出師”。現在,他獨立負責生產線的運行生產。
“就內膽生產線來說,在引入擺臂機器人之前,一條生產線要12名工人,每人負責一個工序。2015年,企業開始智能化改造,陸續引入機器人生產,12道工序經過優化整合,只需機器人開展4道工序,現在一個人就能負責整條生產線。”華強電器集團廠長陳惠漢介紹說,智能化改造前,五金車間共有220名工人,如今只需要62名。
來到保溫罩生產線,一臺臺關節機器人快速有序地忙碌著,幾秒鐘就能生產加工出一個保溫罩。按照一天8小時工作時間計算,人工生產約3000個配件,而自動化生產可達5000-6000個。
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宋日偉。
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宋日偉一個人可以盯著兩條生產線,每次換型號后只需調整好機器人的工作步點,即可讓它們正常開展生產。而他則在產線外,關注著生產工序狀態,同時可騰出雙手,提取產品進行質量檢測。“主要是檢測保溫罩的高度,以及觀察沖底孔是否沖裁完整,從而判斷模具狀態。高度控制在公差范圍內,產品裝配配合度就好,對整機質量有保障。”
在下一個工區,機器人伸出長長的“手臂”,對生產好的保溫罩進行碼垛,該機器人每天可以處理五六千個保溫罩,生產效率提升了一倍。
“整個公司只需要15名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一個人可以同時看幾條生產線,人力成本節省了95%。”五金車間機械技術負責人韓興文說,在操作過程中,人、機器人、模具都需要不斷磨合。目前,經過“傳幫帶”,15名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都已經能夠獨當一面。
搶抓數字化“風口”實現鏈式高效轉型
機器人手臂整齊劃一高效作業,生產線上連通著互聯網,生產動態在大屏幕實時監測……
“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讓公司邁開了智能自動化生產步伐,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工業互聯網則是企業數字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可直接獲取每日生產數據,一目了然。”廣東華強電器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陸錫平在屏幕前向記者介紹了智能制造生產線+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的成效。
近年來,該公司累計投入超過一億元開展智能自動化改造。改造后,車間實現了生產的安全、標準、節能、快速、高效,大大降低了工傷事故的發生。
陸錫平表示,未來,企業會不斷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繼續加大對智能自動化產線的投入,建設自動檢測系統和感應系統,提高AI人工智能水平,爭取早日實現全面自動化生產。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企業也持續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化系統和平臺的應用。
工業機器人的投入使用為廉江小家電產業帶來了新的氣象。這一幕同樣在威王集團鋁制鍋膽生產車間上演,車間有多條生產線實現了自動化,速度和產能大大提升……
在搶抓數字化“風口”的當下,廉江小家電產業集群正加快應用自動化、工業互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數”而行,從“廉江制造”到“廉江‘智’造”,獲得工信部“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榮譽稱號。
今年7月,湛江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吹響了加快推進我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形成抓轉型強制造生動局面的“集結號”。湛江重點圍繞水產、小家電、羽絨三大細分行業,通過牽引單位組建“1+1+N”的產業生態聯合體,擬在2年時間內完成240家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改造工作,實現鏈式高效轉型。
如今,越來越多工廠融合使用工業機器人、智能傳感器、工業物聯網等前沿技術進行智能激光焊接,對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正在飛速發展,未來像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運維員等新職業會不斷涌現,我們企業也會不斷加強培訓,努力提升職工的技能水平。”陸錫平說。
湛江機電學校智能制造系人才培養基地。
以“人才之力”扛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旗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一批又一批新職業獲得國家“認證”。新職業名單的“擴列”,恰好回應了市場對新型人才的渴求,有望引導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投入新的市場藍海中,促進人才隊伍高質量發展。
湛江職業院校積極對接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新職業等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需求,著力為產業培養“新工匠”,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
湛江機電學校陳偉國老師在智能制造系人才培養基地實訓室指導學生操作。
在湛江機電學校的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學生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掌握工業機器人的基本操作。
“我們學校從2021年開始招收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生,設置了工業機器人基本操作與編程課程、電力拖動課程等。每年招兩個班,約100名學生。”湛江機電學校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的薛曉藝老師介紹說,學校還與企業開設“合作訂單班”,其中就有與佛山市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設的“國星光電工業機器人班”,定向為企業培養人才。
該校黨委書記王安賢表示,學校依托湛江機電職教集團,加強“校政企行”四方聯動,引進社會資金近1000萬,建設智能制造等6大人才培養基地,為培養工匠型技能人才奠定基礎。2024年,學校智能制造系培訓學生選手榮獲“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中國區決賽銀獎。
湛江市技師學院里,該校現代服務產業系副主任李壯、人工智能產業系工業機器人專業帶頭人楊創老師正帶著學生開展工業機器人裝調實訓。
今年3月,李壯、楊創榮獲2023年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人員的榮譽。在學校大師工作室的“傳幫帶”和老師的指導下,該校學生也紛紛在各大專業比賽中斬獲佳績。2023年7月,在廣東省行業企業技能大賽——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焊接職業技能競賽中,該校教師選手蘇玉權斬獲一等獎,成為“廣東省技術能手”。該校在廣東省智能復合機器人裝調與應用職業技能競賽中派出的3名學生選手全部獲獎。
近年來,湛江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加快建設高水平現代化產業體系。“湛江制造”的發展,離不開高水平技工隊伍的支撐。
新職業打開的“新賽道”,要想變成年輕人成長的“康莊大道”,還需要各方面一齊努力。為此,湛江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學校、企業、科研機構協同育人,建設產教聯合體、技能大師工作室,“訂單式”培養制造業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師。目前,湛江市技能人才總量達114.34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2.63萬人,占比37.28%,為湛江市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能支持和人才保障。
新職業的興起是新經濟活力奔涌的生動例證。只有跟上新技術、新產業的步伐,才能探索未來更多的可能。湛江將聚焦優勢產業集群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定期編制發布高端人才、緊缺人才目錄,編制人才分布地圖,加大產業人才引進儲備,全鏈條發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讓新職業的從業人員能夠在行業風口上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