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生活在赤坎,自以為自己對赤坎是非常熟悉的。年初四下午,夫人提議和我到金沙灣棧橋看看海邊那片紅樹林。疫情前至今已有好幾年沒有去過金沙灣了,于是,我坐上夫人駕駛的電動車,十多分鐘就到了金沙灣廣場。眼前的景象令我既熟悉,但更多的是讓我感到驚訝——短短幾年,金沙灣怎么會變得如此美麗了呢?她的蝶變讓我有點夢幻的感覺。
金沙灣廣場坐落在去調順島的路口,一眼我還能認出以前這個叫做“沙灣”的地方(改革開放后改稱為金沙灣)。“沙灣”,是泛指由北邊的“軍民大堤”往南邊的舊磚瓦廠沿著海皮好幾公里長的那一大塊地方。“軍民大堤”早已變成了一片坦途,我依稀記起“軍民大堤”上有一處閘口(小時候有人經常在那里抽罾捕魚),不知在什么年代,它已經變成了一座巨型混凝土建筑物,在它的東西兩側高聳著兩個頗具現代感的巨型圓形圖案。海邊這片寬闊的綠草地,由曲曲彎彎藍橙相間的行人道分割成若干塊高低起伏的綠草甸。在幾座頗具現代感巨型白色管狀設置的相擁下,中央有一座網狀的尖塔。那是供孩子們往上登攀運動之用的“網山”,在“網山”的周圍還設置有波浪狀的運動棚架。只見大大小小一群孩子們使勁地往上攀爬嬉戲,背景就是那一大片寬廣蔚藍的海灣。我激動地坐在海堤長長的石級上遠眺——左前方是高樓林立的調順島,正前方是宏偉的湛江海灣大橋,右前方則是赤坎通往霞山長長的海濱大道。在這十二公里長彎彎的弧線上,早早已經擠滿了如榮基大廈、萬達廣場等一大群具有現代氣派高聳入云的房地產樓盤。海鷗在落日中翱翔,海風吹送著漁歌晚唱。此刻,我更有點到了香港維多利亞港的感覺。好一個“詩和遠方”!
今天,我們來主要是想看看海邊的那片紅樹林。你瞧,一條好幾千米長觀賞紅樹林的棧橋,曲曲彎彎的如同一條出海的巨龍就在眼前。走近棧道入口,左側立有一行醒目的“湛江金沙灣紅樹林科普基地”大字。當你踏上棧橋,一簇簇一片片高低錯落的紅樹林讓你顧盼流連。棧橋欄桿每隔三四十米設置有一塊牌匾,牌匾上印有關于紅樹林種類的說明,如什么“苦欖藍”、“木欖”、“海芒果”、“秋茄”、“海桑”等二三十個名稱和它們的一些生長規律以及它們對人類、對環境、對防臺風等好處。如果記憶力好,當你走完這幾千米棧橋后,想必就會成為一個紅樹林的專家了。轉眼回望一下這一大片生活在棧橋左右的海溝、淤泥、亂石中倔強生長著的紅樹林,讓我們感到十分的親切和敬佩。在這一大片蔥蘢的紅樹林前邊,那一棵棵尚帶泥頭包裹著的紅樹林幼苗以及一些椰子樹幼苗,已經長有一米多高了。它們像一片接一片“老中青”結合的衛士在列隊歡迎著我們呢!嫩葉粉綠,老干蔥郁,一些具有一定歲月的紅樹林根髦百態千姿,讓人感到它們生命的滄桑和美麗。在一棵棵老干的周圍,簇擁著無數一條條氣根,它們錯落有序的拔地而起,呈現了一種抱團成長和相互成就之陣勢。紅樹林——好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群體呀!
欣賞紅樹林的同時,棧橋上所設置的景點也頗有與紅樹林相關的寓意。你看,走到棧橋中段一塊不太大的轉角,佇立著兩只親昵的白鷺。夫人與我各撫摸著一只白鷺,呼來一位年輕人給我們拍了一張合照。不言而喻,寓意是祝福我們“白頭到老”。在棧橋上再往前走去,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尊《巨蠔》的雕塑。張開的巨蠔露出了一顆碩大雪白如玉的蠔肉,圍繞在它周圍幾十平方米的地方,散放有數以萬計大大小小的天然蠔殼。《巨蠔》非常逼真,在巨作的底座上還刻有“百年蠔合”四個大字,在大海和紅樹林的映襯下,讓人看了就會激動和亢奮。看看這座“巨蠔”,再轉眼看看這一片大海以及聳立在這一片蔚藍大海邊的“廣廈”萬千,真正的感到了湛江這片熱土的突變與繁榮,作為一個湛江人的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心底里不禁發出一聲謝謝:開拓金沙灣這片紅樹林美景的辛勞之人。如今的“金沙灣”,已經成為了一個具有能給予湛江人“砥礪前行”和“奮發有為”之寶地。
贊美“金沙灣”,令我想起幾十年來都難以忘懷的“軍民大堤”。因為有了這條“軍民大堤”,才能將從霞山海灣向赤坎海灣洶涌而來的太平洋波濤攔斷。這條大堤呀,它既根除了赤坎千百年來的水患,更筑就了“金沙灣”的歲月靜好。如果把“金沙灣”喻為一個美少女的話,那么,“軍民大堤”就起到了左右她的“喜怒哀樂”的作用。贊嘆“金沙灣”,自然的誘發出我對“軍民大堤”的過往以及舊時“沙灣”的一些難忘記憶與眷戀——
記得,20世紀50年代我在湛江工人子弟學校(前市八小)讀小學時,老師曾無數次帶我們到“沙灣”、到如今這片紅樹林的海灘上看日出和撿貝殼(那時這里還未有“軍民大堤”),當時調順村民和赤坎居民的往來只能靠擺渡。遇到有風有雨的日子,往來就特別的艱難,來回一次,真是“山長水遠”。汪洋一片,海天茫茫,孤帆點點,偶有鷗鳥掠過,這里正是孩子們看日出的好地方。
六十年代初我在一中讀高中時,作為一名高中生的我,義無反顧的要加入“圍海筑堤”和“圍海造田”的行列,年紀不大的我們,使勁地用上鐵鍬把海底連片的淤泥,鍬成一塊塊有好幾十斤重的“泥磚”,然后讓泡在淤泥中長長的人龍(又叫泥狗)你傳我、我傳他硬生生的將這些“泥磚”傳到指定的地方疊起(后來變成了大堤的根基),經過無數塊“泥磚”的堆疊,終于崛起了這座“軍民大堤”的最初雛形。后來再加上無數的沙包、石塊、水泥,終于建成了這條偉岸的“軍民大堤”,把從霞山海灣涌來赤坎海灣的海潮攔斷。我目睹到大批大批的解放軍戰士、機關干部、街道居民、學生推著人力斗車或挑著畚箕與天斗與地斗,熱火朝天地夜以繼日地搬沙運泥。看到一些從北京清華、北大來的大學生將一塊塊的烏石抬上堤上鋪砌。他們和我們一齊忍住了1961年、1962年我國經濟物質缺乏、饑餓的洗禮。最后,終于讓這條“軍民大堤”在赤坎海灣的風口浪尖上崛起。于是,“軍民大堤”就譜寫了如今美麗無比的“金沙灣”的前世今生。
多少人為建造“軍民大堤”作出了貢獻。我知道,報社一位陳師傅在“軍民大堤”路口曾擁有過一座“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農家小院,為了“軍民大堤”的建設而被征用,可謂他為了赤坎的繁榮與安全,“舍了小家而為了大家”。
我更忘不了,在沒有這條“軍民大堤”之前赤坎老百姓的苦況——當1954年那場百年一遇的巨風吹來,整個沙灣磚廠、造船廠、沙郭村、東園村、百姓村以及古老渡街以下的民族路、民生路、民權路、民主大道、幸福路、勝利路均成汪洋澤國。臺風“回南”時,竟有木船被狂風吹到民權路的馬路上轟隆隆的撞上民宅。海浪像千軍萬馬似的洶涌而上,讓人感到它會瞬間將大半個赤坎吞噬。多少年來,一遇到打十幾級臺風和漲潮時,在七中讀書的學生就能用竹編的“雞罩”,在馬路上罩到一些生蹦亂跳的海魚。在赤坎游泳場(舊稱游泳棚)的海溝里經常有人能扒到一些生猛的泥蝦。如果將時光再往前挪動一下,天氣好的時候,“鴨乸港”就成了一個真正的碼頭。不少帆船、小艇從梅菉、坡頭、硇洲將紅磚、風爐、碗碟、蔬果、稻谷以及馬尾松、木麻黃髦(作柴火用)源源的運來了赤坎埠。自從建成“軍民大堤”后(若干年后又相繼建成了“東海大堤”),終于將西大平洋刮來的海浪徹底的攔斷,實現了“天塹變通途”。就遠而言,“軍民大堤”把調順島與赤坎連接起來,大大的有利了兩地的交通和發展。同時,又讓赤坎的老百姓不再受到千百年來大大小小臺風的肆虐。就近而言,“軍民大堤”筑就了一個憩靜的“沙灣”。今日的“金沙灣”,又締造出這么一個供全國老百姓前來觀賞紅樹林的旅游區,這是一件多么迷人的壯舉呀!
“軍民大堤”讓調順早已不再是一個島。同時,調順更有大橋與坡頭、南三島聯結,調順已經變成了赤坎東北部的一個美麗家園。“軍民大堤”以北的一大片軍墾農田也早已變成了令人向往的“濱湖公園”和“海田市場”。美麗的“金沙灣”正在為湛江的旅游業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和期待。
幾十年前,湛江因擁有亞熱帶風光,有港口、鐵路、機場,有海濱公園,有鳳凰花開而獲得了“北有青島、南有湛江”之美譽。如今,又有了美麗的金沙灣和百看不厭的紅樹林觀賞區,更是聞名遐邇了。
驚嘆今日“金沙灣”的美麗,讓我懷念起舊日“軍民大堤”的奉獻!
美哉——“金沙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