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近日,湛江灣實驗室聯合多家單位推進硇洲族大黃魚本土化人工繁殖在湛江取得重要突破,順利通過了階段性現場測產驗收,為早日實現硇洲族大黃魚養殖產業化和走向深遠海養殖打下堅實基礎。
2月20日,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有關專家在雷州項目基地對“硇洲族大黃魚種質資源開發及繁育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進行現場驗收。經過專家組現場測量,確認項目團隊成功馴化野生硇洲族大黃魚親魚800余尾,培育30日齡規格為2.5cm硇洲族大黃魚苗種超30萬尾,并一致認為此次成果對硇洲族大黃魚育繁推一體化體系構建,實現大黃魚深遠海養殖產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這也意味著,繼金鯧魚之后,本土大黃魚有望從湛江游向世界。
行動:開發本土大黃魚種質資源
大黃魚,又稱黃花魚,被譽為我國傳統“四大海產”之首,自古就是沿海人民餐桌上的美味。近30年來,大黃魚養殖產業發展迅猛,但同時面臨著野生大黃魚資源日漸枯竭、種質資源匱乏、種質退化等問題。
根據大黃魚形態學和生態學特征的差異,有學者將中國沿海大黃魚分成3個種群——岱衢族、閩—粵東族和硇洲族。硇洲族大黃魚是湛江本土土著魚種,具有明顯的有別于東部沿海大黃魚族系的表型特征。相較于其他族群,其更具有野生大黃魚特有的性狀品質,遺傳多樣性也更加豐富,更能適應在深遠海進行養殖。
為加強硇洲族大黃魚的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實現硇洲族大黃魚本土化人工繁殖,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和湛江市有關政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湛江灣實驗室聯合各方科研院所和企業積極行動,于2023年5月聯合廣東恒興飼料實業有限公司、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鰉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簽訂硇洲族大黃魚育繁推合作協議。同月,湛江市硇洲族大黃魚研究院揭牌成立,“硇洲族大黃魚種質資源開發及繁育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啟動,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松林作為首席專家,開展本地區野生硇洲族大黃魚資源開發項目攻關。
突破:加快為硇洲族大黃魚裝上“湛江芯”
硇洲族大黃魚馴化成功率達到20%、 培育子一代種苗超百萬尾、在粵西地區首次實現了大黃魚高溫度夏安全養殖,總體成活率70%以上……在近兩年的實踐中,湛江灣實驗室研究團隊多次赴福建寧德、浙江舟山和廣東惠州等地交流學習,潛心攻關,突破了重重技術屏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加快為硇洲族大黃魚裝上“湛江芯”。
團隊成功收集并馴養了包括野生硇洲族大黃魚在內的三個地理族群的大黃魚共計數萬尾,構建了野生硇洲族大黃魚、閩-粵東族和岱衢族大黃魚三個地理種群的活體種質資源庫和遺傳信息庫,保有親本、精子、核酸等各類種質材料千余份;在湛江市漁政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協調下,收集了硇洲族大黃魚近萬尾,歷時兩個月后馴養成功逾千尾,馴化成功率達到20%。同時,聯合陳松林院士,建立了一套不同族群大黃魚的種質鑒定方法,開發了多套種群精準識別遺傳標識,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項。
大黃魚最適宜生長水溫為18-25℃,而廣東夏季天氣炎熱,水溫高,持續時間長,大黃魚不適應環境導致病害頻發。硇洲族大黃魚常棲息于水深60米左右的中下層,夏季會游到深水區域,躲避高溫季節。也正因此,廣東大黃魚養殖規模較小、產量較低,養殖區域主要集中在南澳島、汕尾等區域。
在馴養過程中,依托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適養品種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團隊優化了適用于本地區養殖的大黃魚餌料配方和投喂方案,在粵西地區首次實現了大黃魚高溫度夏安全養殖,總體成活率70%以上,意味著硇洲族大黃魚有望成為耐高溫適養的優勢品種。同時,還摸索出大黃魚陸海接力安全轉運技術規程,初步實現了陸上培育成熟的大黃魚苗種在重力式網箱放養。
對于選育開發新品種來說,掌握的種苗越多越好。今年初,科研人員對已馴化野生硇洲族大黃魚進行育肥和人工催產,孵化受精卵4.6公斤,經一個月的精心培育,獲得硇洲族大黃魚子一代種苗超百萬尾。
“這100萬尾硇洲族大黃魚子一代種苗,對我們擴大馴化種群,開展選育種研究,推廣更大范圍的養殖產業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湛江灣實驗室硇洲族大黃魚研究所所長張博研究員介紹,在子一代種苗基礎上進行繁殖到二代、三代,將讓硇洲族大黃魚品種越來越適合養殖。
湛江灣實驗室科研團隊表示,下一步將繼續聯合有關單位針對不同地理群體大黃魚的優勢性狀進行選育,固化硇洲族大黃魚耐高溫的特性,并解決其個體小、性成熟早的問題,培育出適合南海地區深遠海養殖的優質大黃魚品種,填補大黃魚在廣東地區的產業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