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并行港”物流模式、推進 “智慧商檢——大宗資源性商品監管(鐵礦石)”、用好政策“工具箱”……2月24日,記者從湛江海關了解到,近年來該關持續深化改革,不斷提升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為湛江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積極貢獻海關智慧和力量。
打好開放“組合拳”,拓寬發展“新天地”
港航聯動,通道縱橫。自去年9月26日“并行港”首航至2024年底,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省市經湛江口岸出口貨值41.5億元,同比增長18.9%。
“很驚喜但不意外,‘并行港’物流模式最初的設計就包括了水陸多式聯運并行,也希望通過這個新模式直接串聯西部陸海新通道、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三大戰略,將湛江打造成雙循環下陸海相通的戰略樞紐。”湛江海關綜合處副處長孫梅強介紹。
“并行港”物流模式是由湛江海關會同深圳海關、海口海關,聯動深圳、湛江、海南三地港口,積極探索發揮湛江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區位優勢,打造的海上“環線班輪”集成創新改革。
為有效拓展“并行港”物流模式惠及面,湛江海關多次與湛江市政府、港口碼頭、航運公司、外貿企業、代理企業等召開關地企座談會,到深圳、海口、茂名以及湛江廉江、雷州等地廣泛宣貫“并行港”物流模式航運優勢,支持企業疊加用好西部陸海新通道“境內運費扣減+啟運港退稅+多式聯運”等多重政策紅利。同時,該關還加強與深圳海關、海口海關聯系配合,做到“一地通關,協同監管”,積極跟蹤貨源組織情況,對申報貨物全流程跟蹤,保障貨物及時、高效通關。
“并行港”通過整合共享三地港口200多條優勢航線資源,實現多方共贏。2024年,海南洋浦港集裝箱吞吐量首破200萬標箱,同比增長約9.2%;湛江港同比增長約3.6%;蛇口港也得益于內貿集拼量的大幅增長,帶動集裝箱吞吐量增速躍升至17.4%,形成區域協同帶動外貿增長“以物流促貿易”的良性循環。
用好智慧“新模式”,賦能發展“新動能”
近日,在湛江港40萬噸鐵礦石碼頭,“斐達”輪上裝運的10.8萬噸鐵礦石正在源源不斷地從船艙卸下,馬不停蹄地輸送到堆場。湛江海關所屬霞山海關關員運用進口鐵礦石“智慧檢驗檢疫”模式,對該批鐵礦石實施遠程監管驗放。
進口鐵礦石“智慧檢驗檢疫”模式創新應用新型在線實時檢測設備,對卸貨傳輸帶上的鐵礦石開展“7×24小時”在線實時檢測與風險判別,實現固廢排查、外來夾雜物識別與分類、放射性監測等遠程智慧查驗監管作業。
該模式自2023年11月在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主原料碼頭試運行以來,湛江海關已對256批、2851.7萬噸鐵礦石實施智慧檢驗監管,經企業測算共節省綜合物流成本2800余萬元,在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提升通關效率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下一步,湛江海關將持續推進“智慧商檢——大宗資源性商品監管(鐵礦石)”業務場景復制推廣工作,在湛江東海島口岸、茂名博賀口岸探索建設進口煤炭智能查驗監管場景,讓智慧海關成果惠及更多企業。
用好政策“工具箱”,釋放發展“新潛力”
遼闊的海洋是藍色的“糧倉”、豐茂的“牧場”,湛江是水海產品養殖大市,也是全國重要的水海產品流通與加工重地,水產品遠銷世界各地。湛江海關積極發揮職能優勢,從海洋漁業種質資源培育、水海產品擴大出口及產業升級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促進地方海洋漁業發展。
該關針對出口水產品養殖場備案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和行業發展的實際,積極向海關總署建言獻策,推動海關總署《出口水產品原料養殖場備案管理辦法》落地生效,簡化辦理流程,優化備案要求,去年4月17日,該關辦理了全國首例憑“合法養殖證明材料”申請的養殖場備案。
此外,該關圍繞辦理出口退稅、養殖場備案要求及當前存在的問題等相關內容向企業進行政策解讀宣貫,共商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問題,形成推動出口水產品高質量發展巨大合力,綜合施策力促進出口水產品產業穩規模提質效。據統計,2024年,經湛江關區口岸出口水產品約28億元,同比增長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