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70年前湛江港開建,荒蕪灘涂崛起新中國南方大港——

“大長了中國人的精氣神!”

2025-02-28 10:15 來源:湛江日報 作者:策劃/崔財鑫 文/記者何有鳳 陳彥 圖/記者殷翊展 通訊員王則昕(除署名外)

繁忙的湛江港集裝箱碼頭,一艘艘巨輪停泊,集裝箱層層疊疊。記者張鋒鋒 攝

在海邊長大的湛江人,心中都有一座“湛江港”。

70年前,一支來自全國各地的萬人建港隊伍義無反顧集聚祖國大陸最南端的城市——湛江,搬石運沙、士氣高昂,將汗水凝成華章,用智慧寫就奇跡,使荒蕪灘涂崛起一座新中國南方大港。

如今,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湛江從這里走向深藍,聯通世界。老一輩筑港人“自力更生、攻堅克難”的精氣神也注入到湛江的血脈里,成為湛江振興發展的原動力。

1956年12月27日,湛江港召開盛大的“慶祝湛江港提前使用大會”。

1、萬人建港“大會戰”  一年筑就2個萬噸級泊位

92歲高齡的湛江港務局原工會主席林世英依然清晰地記得,1956年5月1日,湛江港到處熱鬧非凡、人人激動振奮的場面——

當天,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自行設計、建造的現代化深水海港——湛江港宣告誕生!

“萬人會戰,短短一年時間,就‘造’出了一座新中國南方大港,2個萬噸級泊位及相應設施提前建成投產!”75歲的湛江港退休職工陳立新也清楚地記得孩提時期的這一件盛事。

那時,他遠遠感受著父親和眾多碼頭工人的喜悅,也在心里埋下了一顆“爭當港口人”的種子。學成歸來后,他如愿進入湛江港工作,奮斗一線,又鉆研湛江港發展數十載,一沓沓厚厚的手稿、出版的一本本書,皆記錄下他對湛江港的深情。

“湛江港的建設,從一開始就牽動人心。”陳立新緩緩道出港口在曲折中新生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百廢待興,為盡快恢復經濟,國家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就是建設湛江港。

在此之前,我國沒有建設過一座像樣的港口,如何規劃和設計一座具有國際水平的港口,當時國內還沒有先例。是自己建設還是請外國援建?中央提出,湛江港的建設必須是“中國第一個自己規劃、自己設計、自己施工的現代化港口”。

當時,抗美援朝戰爭剛剛結束,人力、財力、物力都極端缺乏,港口的建設難之又難。但為了今后不受制于人和掌握自己港口的主權,再難也要迎難而上。

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參與建港的老職工們手上拿著一張湛江地圖,義無反顧地從四面八方趕來。

繁忙的施工現場。

在外航道作業的挖泥船。

工地上,上萬名建設者晝夜奮戰,從全國各地調集的7萬噸鋼材、水泥等大量物資通過黎湛鐵路源源不斷運進來,拖輪、挖泥船、泵船、打樁機、起重機等各種大型設備抵達工地,湛江本地組織的1000多輛牛車和200多艘木船,也熱熱鬧鬧開到建設現場。一場聲勢浩大的建港萬人大會戰拉開序幕。

從小參加革命的林世英,1953年被分配到湛江港工作,見證了建港初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歲月。她負責后勤保障工作,工地上哪里需要人手,她就往哪里調配,為前線解除后顧之憂。

1955年7月31日,湛江港建設工程正式破土動工。1956年5月1日,第一個萬噸級泊位建成,并提前投入使用,同年6月又一個萬噸級泊位建成,湛江港第一作業區大體成型。

“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萬噸級海港,以如此驚人的速度建成,實為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大長了中國人的精氣神!”陳立新滿臉自豪。

建起了初具規模的現代化港口碼頭。

2、智慧與汗水鑄就奇跡 攻堅克難破局突圍

湛江港建港紀念碑上,碑體浮雕生動再現了工人挑土筑堤的場景;港口博物館里,陳列著建港初期的各種工具、工裝和日記本,記錄著“手挖肩扛”的歲月;發黃的《人民日報》上,刊登著湛江港“建港八姐妹”的傳奇……這些無不見證著那段令人難忘的建港歷史。

“碼頭的第一根樁,打得實在艱難。”陳立新回憶道。湛江港碼頭采用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高樁框架式結構,需要在深水碼頭打下858根長25米、重13.5噸的鋼筋混凝土樁,樁的長度為中國建筑史上最長記錄。但這里地質復雜、異常堅硬,兩天才打1根樁,按這個速度,得三年才能打完。

最后,總工程師譚真綜合職工群眾的建議,發明了世界建港史上從沒采用過的“鋼樁沖搗孔打樁法”。技改后,每天打7根,效率大大提高,還能減少斷樁節約成本,僅用三個月就完成打樁任務。

打樁問題解決后,又面臨著航道疏浚的難題。1955—1957年,疏浚工程實際挖泥量達550萬立方米,大約需要21.15萬輛大型渣土車才能運完。挖土量大,調來的船挖泥力量不夠,工程局就組織人員到海南島打撈“漢口號”等在海底躺了10年以上的沉船,并用兩個多月自己動手修復。

陳立新的父親原是舊碼頭工人,開港時成為最早的一批職工。在陳立新的眼里,像父親這樣平凡的一線裝卸工人,卻常常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迸發出令人驚嘆的智慧。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發明“連環起吊法”,利用廢舊鋼絲繩編成網兜,便利鐵礦石快速裝卸;用竹篾編織成“竹籠”填充石塊,替代進口鋼材,成功加固碼頭基礎;在沒有大型起重設備的情況下,用木樁和滑輪組完成沉箱安裝,被譽為“中國工人的智慧結晶”……就這樣,“土法上馬”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

原湛江港務局副局長陳世英接受記者采訪。記者殷翊展 攝

“在物質匱乏時靠雙手創造奇跡,在技術封鎖中以智慧突破難關,在時代變革中始終服務國家需要,這是湛江港人始終所堅持的。”84歲的原湛江港務局副局長陳世英1968年進入港口工作,見證了湛江港的飛速發展。

走過一段漫長而艱苦的歲月,湛江港已成為目前華南地區唯一具備接卸滿載40萬噸級船舶的世界級深水港。“科技越來越發達,港口也從人力為主逐漸發展到機械為主,甚至實現無人化操作,這是時代進步、社會進步、國家富強的表現。”陳世英說,希望年輕人用智慧讓港口變得更智能、更高效。

湛江港寶滿集裝箱碼頭一角。

3、做好“傳幫帶” 幫助年輕人快速成長

“筑港老一輩人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湛江港的建設歷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也為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湛江港集團鐵路分公司楊向東說。

楊向東是在建港故事的浸潤下長大的。小時候,筑港老職工常受邀到學校宣講,老一輩港口人屢屢創造奇跡的故事總讓楊向東聽得入了迷。“老一輩港口人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種精神讓我深受觸動,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楊向東說。

在港口兢兢業業工作一輩子的父親也是楊向東心目中的“偶像”。在他看來,當鉗工的父親手中的各種維修工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小時候鑰匙弄丟了,父親用一些鐵片銅片敲敲打打就造出了一把鑰匙;自己淘氣把鬧鐘拆了裝不回來,父親總能想辦法修好;用點檢錘沿著火車車卡一路敲過去,光聽聲音就能知道哪里出了故障……這也培養起了他對維修的興趣。

在往后的歲月當中,他也果真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在一線創新攻堅34年,從一名機修“小白”成長為能處理機車各種疑難雜癥的“急診醫生”,并先后獲得南粵工匠、廣東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他的成長歷程,也是對技術的執著和鉆研的過程。“半路出家”的他當時完全是個“門外漢”。但他憑著骨子里的“倔”,啃圖紙、學理論、向老師傅“偷師”,逐漸成長為能處理各種機車疑難雜癥的“機車達人”。“只要肯鉆研,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這些年,楊向東一直用實際行動傳承并發揚著老一輩筑港人勇于創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帶領團隊成立了“向東工作室”,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集中攻克技術難題。僅僅近三年,他們通過自主大輪修,就完成了3臺次機車的維修任務,節約外送費和修理費120萬元。面對復雜的機車故障,他與團隊開發了“防撞土擋系統”,通過技術創新提升了港口鐵路運輸的安全性。

眼下,湛江港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港口基礎設施不斷升級,智能化建設步伐加快。楊向東希望繼續帶領“向東工作室”團隊,圍繞港口的智能化和高效化開展技術創新,為港口的高效運營提供技術支持。“年輕人是港口的希望,我也將通過‘傳幫帶’工作,幫助年輕人快速成長,為港口的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4、站在“巨人”肩膀上 傳承好工匠精神

乍暖還寒時節,湛江港集團散雜貨分公司王元芬肩背工具包,頂著寒風在碼頭巡檢,不時掏出工具對身邊的機械設備進行“體檢”。

這是她的工作日常。當前,碼頭大型機械設備檢修現場,女維修工的身影并不多,王元芬卻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穿梭在這些“大家伙”之間。高達幾十米的門吊需要搶修,她二話不說就爬;翻車機系統設備壞了,需要鉆入地下十多米伸手不見五指的坑道,她也不帶猶豫。為此,她得了個“港口女漢子”的雅稱。

“其實這是老一輩筑港人最基本的精神——永遠服從大局、服務大局。老一輩人常常把港口的機械設備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王元芬笑稱。

她還記得,自己剛參加工作那年,臺風來襲,她本想著休假,但當裝卸工的父親知道后很生氣:“防臺風要全員上陣,你這觀念不行。”她當即騎上自行車趕往碼頭參與防臺風工作。自此之后,她牢牢記住了父親的教誨——“一切行動聽指令”。

在湛江港的檔案室,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上“三八紅旗班”的8名女工站在門機樓梯上,意氣風發。這張照片一直激勵著王元芬成為更優秀的人。

“以前碼頭一線有不少女工,就連門吊司機中也有很多女同胞。幾十米高的門吊,她們照樣上!”談起這些前輩,王元芬的語氣滿是自豪,“我們現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提高技術和能力水平,弘揚、傳承好工匠精神。”

經過不懈的刻苦鉆研,王元芬一步一個腳印,從初級工到中級工,從技師到高級技師,去年更是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目前,她希望向特級技師發起“進攻”。

這位“技術能手”現在還成為“王元芬創新工作室”的領銜人,帶出一支技術過硬的團隊,破解了設備運行、生產管理中遇到的諸多難題。她領銜的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來,技術創新項目取得經濟效益超千萬元,有3項技術創新項目獲得市級以上技術創新成果獎,9項技術創新項目獲得湛江港集團技術創新成果獎,3項獲得實用型專利證書及1項發明專利證書。

王元芬是團隊的“定海神針”,她總是和同事打成一片,和年輕人交流討論,相互學習、互相配合,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共同當好港口設備高效運行的守護者。

編輯:周子琪
值班主任:蘇碧銀
值班編委:鄭時雨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意向投資金額超千億元 央企投資湛江信心足
  • 倡節儉紅白事 展文明新風尚
  • 聚焦“AI賦能中小微企業”  “益企課堂”開講
  • AG600“鯤龍”完成試飛科目
  • 福建:“海上牧場”春耕忙
  • 央企+湛江:攜手創未來 動力更澎湃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