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廣東·遂溪甘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第二屆甘薯文化周在遂溪縣北坡鎮文化廣場開幕。(3月23日《湛江日報》)
在雷州半島紅土地上,一場以甘薯為紐帶的產業盛會正在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3月22日上午,廣東·遂溪甘薯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第二屆甘薯文化周啟幕,吸引了全國客商與媒體的目光。作為承辦單位的湛江日報社,以“媒體+產業”的創新實踐,將遂溪甘薯從田間地頭推向全國市場,為“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加力提速注入了強勁動能。
在這場盛會中,湛江日報社的全媒體矩陣展現出強大傳播力。通過《湛江日報》的深度報道,全景呈現了遂溪甘薯產業從“薯光”到“高光”的全產業鏈升級;湛江云媒移動客戶端、“報小拍”欄目以圖文播報、短視頻等形式實時傳遞活動盛況;“湛品甄選”電商平臺則同步開啟“甘薯文化周”專場,將現場展銷的甘薯產品直連消費者,“現場都在搶著買”“手慢的搶不到”等評論可見產銷兩旺。這種“報、網、端、微、屏”立體化融合傳播格局,構建起“新聞+服務+電商”的特色產業傳播新生態。
更值得關注的,是貫穿始終的“平臺賦能”。過去,我們對媒體的印象往往是“新聞報道”。但在這次活動中,湛江日報社的角色顯然不僅僅局限于“傳播者”。作為承辦單位,湛江日報社充分發揮本地主流媒體的全媒體全平臺全矩陣優勢,從前期宣傳、活動策劃、現場報道到后期推廣,全方位助力遂溪甘薯“火出圈”,為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帶來了全新的“打開方式”。活動中,報社積極協調各方資源,邀請眾多甘薯產業知名企業、農業專家、全國客商齊聚一堂,為產業發展搭建交流合作平臺;組織媒體團調研采風,多角度“解碼”遂溪甘薯的“甜蜜之約”,以及“中國第一甜縣”向“國際長壽康養產業”躍升的新路徑。報社所搭的“平臺”,就是甘薯發光的“舞臺”,小甘薯走到了聚光燈下,正熱切擁抱產業發展的新契機。
“媒體+產業”新模式,不僅為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宣傳推廣支持,也為媒體自身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湛江日報社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出“品牌敘事”的獨特優勢,這是無可替代的“內容生產力”。通過《推動產業升級與品牌推廣》《從“薯光”走向“高光”》《延伸特色產業全產業鏈》《以“薯”會友慶豐收》等系列報道,深入挖掘遂溪甘薯背后的歷史文化、地域特點以及種植戶的奮斗故事,將“遂溪甘薯”打造為具有文化內涵的區域公共品牌??v觀全程,湛江日報社不僅是記錄者、洞察者、見證者,更是策劃者、組織者、推動者。通過構建傳播矩陣、搭建賦能平臺、創新品牌敘事,媒體正在重塑賦能縣域經濟發展、助力“百千萬工程”的“驅動邏輯”。
以“薯”為媒,以“媒”興薯。期待湛江日報社繼續以“四力”實踐深耕產業沃土,努力讓更多“土疙瘩”變成“金招牌”,為推動“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貢獻更多的媒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