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5年湛江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主場活動暨廣東省“三下鄉”系列活動在湛江市第十七中學拉開帷幕。(4月25日《湛江日報》)
如何讓嚴謹的科學知識沖破傳播藩籬,以極具親和力的模樣走近公眾?近日湛江舉辦的幾場科普活動,帶來了有益思考——據報道,4月24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在市十七中舉辦,紅樹林生態保護、古法造紙技藝、機器人編程體驗等科普備受歡迎;同日,科普集市在市十四小“出攤”,“溫度變色手辦”等趣味實驗帶來了材料科學魅力;霞山也舉行了一場“感受生命神奇,體驗種植樂趣”科普活動,講解植物從種子萌發到開花結果的全過程。當科學傳播融入趣味元素,就像施了神奇的魔法,讓知識從“平淡無奇”變為“引人入勝”。
科普要“引人入勝”,首要任務是打破傳統“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模式,學會“講故事”。在霞山舉辦的“感受生命神奇,體驗種植樂趣”科普活動中,志愿者沒有生硬地講解植物知識,而是將種子萌發的過程比喻成“生命的破繭之旅”,讓青少年在輕松的氛圍里理解了植物生長的科學原理。這種敘事方式借助生動的表達,讓青少年在“聽故事”的狀態下,輕松理解知識的核心。
提升“體驗感”,則是讓科普“引人入勝”的另一關鍵。當科普場所從傳統的“靜態展廳”轉變為充滿活力的“動態實驗室”,公眾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通過親身操作、沉浸其中,在“做中學”的過程中,完成從知識接收到情感認同的進階。
“引人入勝”的最后一個關鍵,是融入生活。科普要真正打動人心,就必須讓公眾看到科學與個體生活的緊密聯系。當科學從刻板印象的“高大上”變為觸手可及的“身邊事”,才能讓科學精神真正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