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湛江云媒”移動客戶端發了一則《湛江市區暴雨黃色預警》,其中附了四條“防御指引”。
每年5月下旬至6月,“龍舟水”總會如約而至。發出暴雨預警及“防御指引”,再次敲響了科學防御“龍舟水”的警鐘。面對“龍舟水”短時雨強大、突發性強等特性,唯有以科學的理念、精準的舉措、廣泛的動員,才能筑牢安全防線,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科學防御“龍舟水”,首先要在思想上繃緊“安全弦”。“龍舟水”期間,天氣形勢復雜多變,稍有松懈就可能引發嚴重后果。這要求我們堅決摒棄麻痹思想與僥幸心理,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從氣象部門到基層社區,從各行各業到市民大眾,都應深刻認識到“龍舟水”的潛在危害,切實做到防御工作“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災害程度“寧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指揮決策“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物資隊伍“寧可備而無用、不可用時無備”。只有思想上重視,行動上才會有力度,才能為防御工作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精準把握風險點,做到“心中有數”是科學防御的關鍵。“龍舟水”的破壞力,往往在薄弱環節顯現。我們要聚焦水庫塘壩、地質災害隱患點、旅游景區等重點區域,開展拉網式排查。對于存在風險的區域,及時整改修復,消除隱患。同時,利用科技手段,建立動態監測系統,實時掌握重點部位的情況,做到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此外,還需對城市基礎設施、老舊房屋等進行全面評估,提前制定應對措施,確保在強降雨來襲時,能夠從容應對。
科學防御“龍舟水”,大家都要行動起來。氣象部門要發揮“前哨”作用,加強精細預報和滾動預報,提升對小尺度、短歷時強降雨的預測能力,為防御工作爭取更多準備時間。各部門之間應強化協同配合,打破信息壁壘,形成工作合力。特別是要提升公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每一位市民的行動都構成城市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進入暴雨戒備狀態”到“保證學生和幼兒安全”,防御指引的每一條內容,其實都需要轉化為公眾的自覺行動。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不就是下雨嗎,以前又不是沒下過雨”。這種很容易忽視了強降雨帶來的危險。對此,需要通過常態化的安全教育,將防御極端天氣的知識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學校可將極端天氣防御納入綜合實踐課程,通過模擬演練讓學生掌握避險技能;針對上下雨遇暴雨要有一套成熟的應對方案。新聞媒體要加大科普宣傳力度,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如“一圖讀懂”、短視頻等,普及防御知識,告知公眾暴雨期間減少外出、及時關注天氣預報、遭遇險情如何自救等關鍵信息。同時,充分發揮社區、志愿者的作用,深入基層開展宣傳活動,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