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廉江黃雞科技小院和麻章馬友魚科技小院成功獲批國家級科技小院,湛江的國家級科技小院數量增至5家,覆蓋珍珠、對蝦、火龍果、黃雞、馬友魚等農業特色領域。這不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標志著湛江在探索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找到了科技賦能與產業升級的精準結合點。
以往,湛江傳統農業依賴“看天吃飯”的經驗積累,而現代農業的核心在于科技驅動。湛江科技小院的建設,本質上是一場對農業生產方式的革新。以麻章馬友魚科技小院為例,馬友魚曾因種苗繁育技術受制,養殖戶長期依賴野生苗種,風險高、成本大。科技小院引入高校科研團隊,聯合企業攻關人工育苗技術,成功突破種源“卡脖子”難題,直接帶動養殖規模翻番。科技小院以“問題導向”將實驗室搬到田埂邊,讓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閣”,而是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科技小院的獨特價值,在于打通了從技術研發到市場應用的閉環。如湛江對蝦科技小院,科研團隊針對養殖戶反映的病害頻發問題,開發出智能化水質監測系統,實時預警水體異常;同時聯合電商平臺打造“湛江蝦”品牌,推動對蝦從“論斤賣”轉向“論只賣”。這條“技術攻關—標準制定—品牌塑造—市場拓展”的鏈條,讓湛江對蝦產值三年內增長25%,成為全國對蝦產業的風向標。這種“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不僅提升了產業競爭力,更重塑了農業價值分配機制——農民從產業鏈末端的生產者轉變為參與技術分紅、品牌溢價的利益共同體。
科技小院的另一重意義,在于其為鄉村培育了一批“帶不走”的人才隊伍。如廉江黃雞科技小院,華南農業大學的專家團隊每月開設“田間課堂”,講授生態養殖、疫病防治等技術,200余名養殖戶獲評“新型職業農民”。這種“技術下沉”不僅改變了生產方式,更激活了農民的主體性。當傳統農民轉型為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鄉村振興便有了內生動力。
湛江科技小院的擴容,為湛江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當前,5家國家級科技小院雖覆蓋我市多個特色產業,但是徐聞菠蘿、遂溪甘蔗、廉江紅江橙等傳統優勢品類仍需科技有力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