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阿婆一家人其樂融融。
居住在吳川市梅菉街道躍進社區躍進街的卓瑞芳老人,今年103歲,她出生于1922年9月29日。她的百歲人生就像一部鮮活的歷史書,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長壽的奧秘與家風的力量。她的家屬總結卓瑞芳老人的長壽秘訣,認為是堅持規律生活,保持寬容心境以及家庭和睦、子孫孝順。
簡樸規律的生活之道
5月19日下午,記者一行在梅菉躍進街的普通民居里見到卓瑞芳老人,她紅光滿面,雙目有神,只是行動、表達欠缺便利。卓瑞芳老人的大兒子何帝新今年已80歲,另三位子女分別為75歲的何觀生、67歲的何亞娟、62歲的何蓮娣,他們在現場詳細向記者講述了母親的“長壽密碼”和家風傳承情況。
生活上的簡樸與規律,是卓瑞芳老人最顯著的標簽。何帝新、何觀生兄弟介紹說,在日常飲食上,母親秉持著“什么食物都吃”的原則,飲食總體上較為清淡,但也偏愛吃本地風味的咸菜。比如,咸蝦豆醬、菜頭菜尾都是她的“心頭好”,搭配上小魚仔煮汁,再就著一碗稀粥,便是一頓美味的餐食。每天約二兩半米,很少喝湯水,但她的身體機能卻保持得很好。
卓阿婆與兒女們在一起。
老人的作息時間如同精準的時鐘。每天早上7時,晨光初露,她便準時起床,一碗白粥送咸菜或雞蛋開啟新的一天;中午12時,簡單的午餐依舊是白粥為主,搭配小魚仔煮汁及咸菜;傍晚5時,吃罷晚飯,她會坐在電視機前,沉浸在喜愛的電視劇中;晚上9時多,便早早休息。
老人家中的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條,干凈整潔。在她101歲時,梅菉街道相關領導及當地志愿者前來探望,進屋都說“無異味”,稱贊老人愛干凈、勤勞細致。
在她行動方便時,梅菉大塘公園是她常去的地方,散步、運動,與鄰居聊天,生活充實而快樂。盡管近兩三年行動不便,但她對生活的熱愛從未減少。
樂觀寬容的長壽密碼
卓瑞芳老人的長壽,離不開她善良和氣的性格與樂觀寬容的心境。多年來,她始終保持著規律的生活習慣,心態平和,心情愉悅,與人為善。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她總是以豁達的態度去面對。
卓瑞芳老人早年間曾在吳川二輕竹器社工作,那是一段充滿汗水與技藝的時光。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竹器社是當地重要的手工業場所,而卓瑞芳便是其中的一把好手。竹器社以竹條制作為主,上世紀60年代,她和工友們編織出了一件件精巧的物品,織網袋、織草蜢籠、織籃勾……她們織出的物品工藝獨特,而且十分堅固耐用,深受人們的喜愛。那段在竹器社的工作經歷,鍛煉了她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她勤勞、堅韌的品質。
當卓阿婆低聲說話時,兒女靠近細聽。
如今,卓瑞芳老人享受著社保和高齡補貼帶來的福利,每個月可以領到3300元左右,生活得幸福而安穩。
平時,老人喜歡看抗日題材的電視劇,每當看到中國軍隊奮勇殺敵的場景,她都會激動不已。以前,她還經常給子孫講述中國軍民當年的抗日故事,用這些故事激發晚輩們的愛國熱情。
“一個人要心胸寬一點,不要整天計較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遇事不妨瀟灑、大度一點,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內心滿足感,才有利于延年益壽。”這是卓瑞芳老人以前常掛在嘴邊的話。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著良好心態對于健康的重要性。對生活的滿足感,讓她感覺諸事順遂,身心也自然保持健康。
代代相傳的和美家風
卓瑞芳老人如今四代同堂,子孫多達40余人,后輩們都很孝順。卓瑞芳的四個兒女輪流照顧老人,每月一輪,毫無怨言。如今老人行動不便,講話不利索,子孫們便經常請醫生上門看病,悉心照料她的生活起居。每年老人的生日,家中都會擺上幾臺酒席,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為老人祝壽。熱鬧的生日宴上,歡聲笑語不斷,濃濃的親情彌漫在空氣中。每次子孫上門看望,老人都開心得像個孩子,拉著他們的手問這問那,還會送上祝福。
女兒為卓阿婆梳頭。
老人不僅享受著子孫的孝順,也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整個家族。她經常教育子孫要忠厚善良,做人做事以誠信為本,與人為善,不惹事生非,不欺、不騙、不貪,勤勞節約,尤其是強調借錢一定要還,誠信最重要。“家和萬事興”是她常說的一句話,在她的影響下,家族成員之間關系融洽,互幫互助。
子女送來好吃的,老人總是舍不得吃,要分給孩子們。她用自己的善良與正直,為子孫樹立了榜樣。街坊鄰居都十分敬重她,熱情地尊稱她為“六嬸”,平日里大家也經常關心問候她,鄰里關系十分和睦。在卓瑞芳老人的影響下,這個大家庭始終保持著和美的家風,后輩們在各自的事業與家庭中也都順風順水。
從竹器社的編織能手,到四代同堂的大家長,卓瑞芳老人用103年的時光,譜寫了一曲關于生活、關于愛、關于傳承的動人樂章。她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寶貴財富,也為我們展現了一種簡單而幸福、平凡卻偉大的生活方式,激勵著更多人在人生道路上堅守善良與樂觀,傳承優良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