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絲蒸倉魚、瘦肉炒四季豆、清炒時蔬、雞爪煲木瓜湯……臨近中午,陣陣飯菜香味從赤坎區民主街道長者飯堂飄出來。一如往日,數十位老年人在此享用了營養健康的熱乎飯菜。
近兩年來,赤坎區不斷完善“長者飯堂”建設管理運行機制,在全市率先實現街道長者飯堂助餐服務全覆蓋。截至今年9月底,全區長者飯堂老年人就餐人數累計超10萬人次,日均就餐680人次。在赤坎,老有所養、“食”有所依,已初步實現。
聚焦“辦得起” 用心用情辦好民生“食”事
“飯菜味道不錯,我們吃得也放心。今年7月長者飯堂開業后,孩子也不用中午特地趕回家給我做飯了。”家住民主街道的黃大爺告訴記者。
赤坎區有60歲以上老年人5.7萬余名。為解決好轄區老年人特別是獨居、空巢等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的問題,赤坎區將“長者飯堂”建設全覆蓋納入政府十大民生實事加以推進,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社會化運作、群眾受益”的思路,采取政府補貼一點、愛心企業奉獻一點、慈善捐贈一點、個人自付一點“四個一點”模式運營。
在就餐服務方面,赤坎區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第三方開展運營。每餐提供兩葷兩素一湯,統一餐標為12元/份。特困供養人員、最低生活保障人員及80周歲以上(含80周歲)的老年人,政府補貼8元,個人自付4元;60周歲以上80周歲以下(不含80周歲)的老年人,政府補貼6元,個人自付6元。
聚焦“辦得好” 讓老年人端起“穩穩的幸福”
在各街道長者飯堂訂餐微信群里面,老年人及其家屬不僅能提前了解菜式信息、報名訂餐,還可以提出就餐意見建議。同為群成員的街道辦、區有關部門和運營企業工作人員在線回復咨詢,及時回應訴求。
為確保長者飯堂“辦得好”,赤坎區民政、財政、市場監管和衛生健康等部門通力合作,及時協調解決運營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不斷加強動態評估和監督檢查,督促指導運營企業將長者飯堂辦成食材可溯、服務規范、價格公道、安全衛生、老年人滿意的示范性長者飯堂。同時聘請專業養老服務機構做好場地適老化改造,通過使用圓角餐桌、加裝扶手等設施,營造安全的就餐環境。
在讓老年人“吃得放心”的同時,赤坎區還積極探索“黨建+社工+志愿者”的聯動互助服務模式,將助餐配餐服務與老年人探訪、關愛、精神慰藉等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有機結合,搭建鄰里交流、志愿服務平臺,讓老年人老有所樂。
聚焦“辦得久” 讓“長者飯堂”飄香久遠
老年人在長者飯堂享用低價或免費午餐,還可以與老熟人閑話家常,這種模式深受歡迎。如何讓“長者飯堂”可持續運營、持久“飄香”,關鍵在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建設管理運行機制。
“四個一點”運作、中央廚房+助餐配送、愛心捐贈……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探索,赤坎區堅持布局選點均衡化、運營模式多元化、服務保障優質化、監管管理規范化的理念,初步打造了具有特色的“長者飯堂”品牌。
寸金長者飯堂為戶籍在寸金、中華、中山等3個街道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服務。依托餐飲服務企業+中央廚房+長者飯堂集中就餐的服務模式,充分利用酒店企業的閑置場地和人力資源,無需場地租金,既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又可以減輕企業運行成本,提高企業效益。
赤坎區長者飯堂則采用“中央廚房+助餐配餐”的運作模式,向愛心企業購買服務,統一制作菜品,向南橋、北橋、沙灣、民主、調順等5個街道長者飯堂實行助餐配送,并通過企業讓利,實現了長者飯堂服務擴面提質增效。此外,老年助餐場所通過整合利用現有公有閑置物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養老服務設施等公有資源,既盤活了閑置資源,又減少了投入。
與此同時,該區積極引入公益慈善、志愿服務資源,引導慈善機構和村集體等認領結對助餐對象。其中,寸金街道愛心長者飯堂通過愛心企業捐贈,為轄區60周歲以上的特殊困難長者,提供免費愛心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