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真人秀的討論,變味了嗎?

2024-11-20 15:58 來源:文匯報

《再見愛人》第四季中的黃圣依和楊子

霍艷

最近,《再見愛人》第四季火爆全網,帶來極高的話題討論度。隨著節目的發展,觀眾從同情之理解變成集體討伐,其中兩位嘉賓尤其吸引“火力”,討論大有變味的趨勢。

為什么會造成這個情況?還要從真人秀的內容變化說起。

最早被引進國內的真人秀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參與者去無名小島上展開極限生存,或是在大佬身邊學習、競爭一份崗位,側重展現過程的專業性,為觀眾帶來高度的刺激感。另一種是舉辦競技比賽,從多名參賽者中選取最終獲勝者,整個過程充滿懸念,讓觀眾對結局抱有期待。

而近年來,隨著慢綜藝風潮的出現,越來越多的真人秀將嘉賓們放置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使其呈現出最自然的狀態,可以姑且稱之為慢真人秀。比如去鄉村生活的《向往的生活》、去陌生地方旅行的《花兒與少年》、在旅途中收獲愛情的《我們戀愛吧》等,都屬于此類。和情節緊張、節奏緊湊、對抗性強、充滿未知的傳統真人秀不同,這種慢真人秀更聚焦在人、人性、人格的沖突上,嘉賓選擇就顯得最為關鍵,往往會經歷漫長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著鮮明的個性標簽,如果是情感類的慢真人秀,每一對也代表著一種相處模式,如女強男弱、地位懸殊等,他們的情感困境背后還涉及熱門的社會議題:女性獨立、容貌焦慮、情緒管理、職場瓶頸……節目組會通過充分的前期觀察、采訪、測試來進行挖掘,做到“心里有數”。

人物的性格需要通過事件呈現。這就使得徜徉于風景的慢真人秀也加入了很多戲劇性的元素。雖然不會直接給出劇本,但節目組會通過設置不同任務和環節,讓嘉賓之間的矛盾和人物本身的問題暴露出來。在每個關鍵點上節目組還輔助以音效、字幕、重復等技術手段,觀察員也會跳出來點評,不斷提醒觀眾“這個細節很重要”“這個反應不合常理”。在這過程中,很多節目組熟練運用著反轉的技巧,最初招人討厭的人反而是最正常的人,開始惹人同情的人變成了問題最大的人,前面有多歲月靜好后面就有多一地雞毛。觀眾因此反思自己當初怎么會“看走了眼”,為了弄清楚而不斷回看、放大往期節目中嘉賓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發現都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在這樣的引導和反轉下,觀眾很容易將對事件本身的討論變成對嘉賓的討論。

除了觀眾自己觀看,慢真人秀尤其是情感類真人秀還會安排觀察員陪伴觀看,設置一個觀察室,場外觀察占據一半的篇幅。觀察室的整體任務一是提醒觀眾注意到某個細節和人物的行為邏輯,二是導向更廣泛的社會議題。觀察員也承擔不同任務,有人負責一針見血、有人負責制造金句、有人負責感同身受、有人負責引導話題、有人負責強烈輸出,還會專門安排一名學者負責理論上升,不時拋出一兩個專業術語,讓觀眾既收獲情緒價值也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觀察員既充當“嘴替”也成為觀眾思考的引導員,但過于嘈雜的聲音也會導致一種對內容的“過度闡釋”。

但更為關鍵的是真人秀收看方式的變化。在電視媒體時代,人們只是個人或者小范圍地觀看節目。但當傳播媒介變成了新媒體,觀看也變成了一種集體行為,不光要看還要熱烈地討論。觀眾和節目的單線關系也變成了創作者、參與者、觀察者、討論者之間的多線關系。

最初觀眾只是發送彈幕表達感受,然后有自媒體對片段剪輯,配上具有傾向性的文案,看似在復述事件實際含著明確的褒貶。原本完整的真人秀被切割成不同碎片,并不關注節目的人會無意中被這些片段所吸引,但他們并不知道前因后果,也不了解人物性格,只是被短視頻碎片里的激烈沖突和文案所影響,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

隨著熱度升溫,還形成了一種特殊觀看方式——文本分析。這在《再見愛人》《花兒與少年》里表現得尤為明顯,在等待更新的過程中,一些片段被反復觀看,人們開始不自覺地戴上放大鏡,拼命挖掘更多細節,比如嘉賓的微表情、畫外音、著裝打扮乃至一張海報站位都能引起無限遐想。人們代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豐富解讀,經過放大鏡觀看的真人秀被腦補成了一部宮斗劇,每個細節都被賦予意義,每個行為都有著誘因。還有人會翻出嘉賓的生活賬號和過去的言論,窺探他們曾經的生活,找尋前史。

這些分析為社交媒體上的討論提供支撐。討論既有立場鮮明的點評,也有圍繞所涉及議題展開討論,或是套用心理學、社會學術語,使其學理化。在這過程中還不斷有新的因素加入,比如有參與過節目的人開直播點評嘉賓,有所謂“知情人士”放出打架、罷錄、干涉剪輯的“流言”,也有“熟人”出來爆料嘉賓的“真實”面貌,真真假假的信息進一步影響著人們的判斷。節目還分為沉浸版、加更版、搶鮮版、悄悄話等不同版本,每個版本都會釋放出一些新的信息。每一次新信息的出現,都會掀起一波討論熱度,觀眾要靠對信息的不斷交換和拼湊來得出結論。

但其實完整看完節目的人不多,大家看到的更多是片段,然后根據別人的分析進行腦補、點評。如果完整看過節目,就會知道有些行為事出有因。人們只是被一個個情緒點吸引、升溫、引爆,最終在“熏雞事件”中達到高潮。

名人在錄制真人秀時清楚知道可能造成的后果,并選擇承擔。但素人往往懷著樸素的功利愿望參與其中,比如出名、賺錢、幫另一半改善事業,但他們卻沒有能力對后果進行控制。哪怕他們努力想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但在長時間段無死角的跟拍下,缺點還是會暴露出來。為了追求節目效果,這些情緒會被放大,精準地踩在了激發觀眾怒氣的每一個“爽點”上,使得素人更容易成被譏諷的對象。

在現實社交中越來越趨于謹慎的人們,終于在新媒體上找到一個可以隨意議論的目標,不自覺地在批判對象身上疊加了身邊討厭的親戚、朋友、同事的影子,把現實中的不滿附著在上面,模糊了虛擬和真實的界限。并且言辭越激烈越能得到附和,形成一個個同盟,同仇敵愾。

早在微博時代,有些博主看見不高明的言論時并不會自己反駁,而是將那些言論轉發出來,由網友發起攻擊,轉化為一種“民意”。當下一些真人秀也有這樣的趨勢,對嘉賓不恰當的言行放大且集中呈現,留給網友們去評判。在評判中網友又不斷進行二次加工,演變為一種集體討伐,甚至滑向暴力。很少有人關心當年一個眼神閃亮、充滿活力的人為何會變得如此,更不會對他/她的變化加以同情之理解。

曾經,慢真人秀有一個美好的初衷,希望觀眾在寧靜山水間求得心靈的安穩、在相互陪伴中感受情感的可貴,也給“千奇百怪的、破碎的、不那么完美的人一個出口”。看到不完美的嘉賓,我們會低頭反省自己、照見不足,不光達到治愈目的,也不斷向真實內心發起探索。但當真人秀從冷靜、私人的電視媒介轉移到沸騰、公共的新媒體時,點燃熱度成為首要目標,于是一些節目開始精心安排、刻意呈現,從治愈人們的心靈變成精確擊中人們的憤怒。接受環境的變化又使得人們迅速將憤怒發散出去,變成對嘉賓潮水般的指責。如此種種,使得真人秀在收獲流量的同時,也漸漸變了味道。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青年學者)

編輯:王聞聞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湛江港首例大型平臺拖航作業完成
  • 徐聞縣全力推進大水橋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綜合治理項目建設 
  • 雷州市南興鎮:稻田“豐”景如畫 絲苗飄香全鏈條提質升級
  • 廉江市:大力提升公共服務 全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 市婦聯“媽媽班”家庭教育講座舉行
  • 進度條拉滿!湛江這條高速預計年底通車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