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越來越多人在體檢報告中看到“肺結節”這個詞。雖然肺結節只是影像上的一個“小點”,但大家也不免會恐懼,害怕結節是癌或者將來會變成癌。
那么,肺結節到底是什么?會變成癌癥嗎?要怎么辦呢?湛江市名中醫、市第二中醫醫院肺病科一區主任曾韻萍接受了記者采訪,介紹了臨床上常見的關于肺結節的問題,以期讓更多人消除焦慮,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肺結節。
肺結節是什么?
“首先要解答一個普遍存在的誤區,‘肺結節’不等于疾病,它只是描述肺內部的一種情況,就像給肺照了一張相,結節就是里面的一小團塊,這個小團塊具體是什么情況?單看影像是不能確定的。”曾韻萍說。
她介紹,95%以上體檢發現的肺結節是良性的結節,不需要手術干預:
①肺部陳舊的疤痕:很難消失,但沒關系,只是歲月留在你肺部的痕跡,對你的健康沒有影響;
②小的良性肺結節:不需要動手術切除,甚至連藥都不用吃,只需要定期復查就行;
③還有一些可能不是肺的結節,而是淋巴或者胸膜組織的增大等,這些也都是良性的,對身體沒有傷害;
④有一部分人的檢查報告單上提示有“惡性可能”,也不一定等于肺癌。結節風險的高低,除了大小,還有形態、質地,特別是結節的動態變化情況。
因而,體檢發現肺結節,不要斷章取義,自己嚇自己,聽醫生的最靠譜。
結節會變成癌嗎?
“其實不用慌,相比結節和癌癥的關系,因炎癥引起的結節更普遍。”曾韻萍說,“我們的肺,天天和外界空氣打交道,跟細菌打仗也是家常便飯。這些和細菌‘征戰’過的‘遺跡’,就有可能被看作結節。”
那么,有哪些征兆意味著要重視了呢?曾韻萍指出,綜合來講,體檢發現的結節,惡性率并不高。如果你不屬于高危人群,惡性風險又低了一些。
據2021版的《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建議,高危人群是指年齡大于40歲的,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險因素的人:
①吸煙每天一包持續20年或每天2包持續10年,其中包括戒煙時間不足15年者;
②長期被動吸煙者;
③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氫等接觸者)者;
④家族中有惡性腫瘤或者肺癌患者;
⑤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彌漫性肺纖維化病史者。
曾韻萍提醒,如果屬于高危人群,或者看到體檢報告上對于肺結節“有毛刺、結節邊界不清、有豐富血供”的描述,請一定要高度重視,及時就醫。
發現肺結節要怎么辦?
曾韻萍說,對于很多結節,特別是很小的結節,影像學的特征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需要在系統的隨訪中,觀察這個肺結節的影像學變化,這是判斷良惡性很重要的參考指標。所以對于肺結節,隨訪很關鍵,請一定要按時去。
至于肺結節是否需要手術治療,曾韻萍認為,需要由醫生結合結節大小、形態、性質和生長速度等情況綜合判斷。炎癥引起的肺結節可能會消失;惡性腫瘤引起的肺結節,通常不會消失。
中醫如何解釋肺結節?
中醫認為,肺結節與情志失調、飲食所傷、勞逸失度等因素有關。經常勞累熬夜、久病體弱等原因可導致正氣虛,氣虛則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失調,對氣血推動力不足,進而可導致氣滯血瘀、痰濕內生。痰和瘀在局部積聚,可形成結節。
曾韻萍指出,中醫藥通過保護自身免疫,增強肺功能,提高患者機體抵抗腫瘤侵襲的能力,在針對局部病灶、改善患者癥狀及體質和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的情緒方面都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對肺結節/早期肺癌進行干預,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目的。
而吃中藥治療過程中,也要定期復查,根據影像學報告,觀察肺結節的發展變化情況,盡早發現惡性傾向的肺結節,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防治肺結節,日常哪些習慣需避免?
飲食油膩、愛吃甜食:可導致體內濕熱,影響肺部健康。
熬夜:長期熬夜會損傷肺氣,影響身體的自然修復和免疫力。
長期心情郁悶:情緒壓抑、憂思過度等情志因素,會導致氣機不暢,氣血失調,進而影響肺臟功能。
缺乏運動:缺乏運動會降低肺功能和身體免疫力,不利于肺結節的恢復。
曾韻萍提醒,當發現肺結節,莫要慌,到醫院咨詢醫生,如果肺結節還比較小,不能馬上判斷其性質,而又有癥狀時,可以考慮中藥治療,而沒有癥狀時,可以不需要治療,但定期隨訪是必須的。“在隨訪期間,我們不妨給自己建立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三餐規律、營養均衡,早睡早起、適量運動,轉移焦慮情緒,輕松快樂地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