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寬敞,院落整潔,綠樹成蔭,隨處可見充滿農耕文化元素的彩色墻繪,墻繪下是各式作物長勢喜人的“四小園”……行走在雷州市唐家鎮四海村,宛如置身于七彩田園畫卷中。
近年來,四海村依托“百千萬工程”建設契機,積極推進典型村的創建與培育工作,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做實產業發展等措施,逐步推進村容村貌美化、人居環境優化、集體經濟強化,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奏響鄉村振興幸福曲。
村道邊的小菜園。
人居環境提質升級
繪出美麗家園新畫卷
近日,記者走進四海村,干凈寬闊的村道和井然有序排列的房屋讓人眼前一亮:村道兩側鋪設有寬敞的人行道,太陽能路燈和景觀樹交錯其間,村民們有的在屋前散步、聊天,有的在農耕公園里健身,孩子們在游樂設施上歡聲笑語。
很難想象,現在這個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曾經是“基礎設施薄弱、環境臟亂差”的落后移民村。
“四海村是水庫移民村,剛搬遷時,這里還是‘一窮二白’的小村落,曾經道路泥濘,處處雜草叢生。如今蝶變成移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四海村黨支部副書記羅日新感觸頗深。
據介紹,近年來,該村帶領廣大村民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民心工程,積極爭取移民扶持、鄉村振興和村民自發捐助等資金,多方籌資建設開展道路硬底化、村道巷道排污溝、農耕公園、黨建文化長廊、健身活動場所、文化室等項目建設,村莊基礎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
在推進移風易俗的工作中,該村巧妙融合村莊特色風貌,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通過手繪、噴繪、書法等多種墻體藝術手法,在村莊的主要路口、公園等地點,選取舊民居的墻面進行創意繪制與粉刷。這些墻面被賦予了先進思想文化與傳統優秀文化元素的宣傳畫及固定標語,形成了一幅幅既通俗易懂又形態生動、圖文并茂的文化宣傳墻,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還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引導著村民,成功打造移風易俗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展示窗口。
美麗的墻繪。
創新鄉村基層治理
促常態保潔
行走在四海村村道小巷會發現,地面幾乎不見垃圾與雜物的蹤跡;房前屋后空地被精致的柵欄巧妙圍起,村民在其間精心打理著小菜園、花園、果園,處處彰顯著家門口的“微幸福”。
“四海村實行垃圾日產日清,并通過開設‘積分超市’等方式引導村民自覺參與鄉村環境整治中來。”羅日新介紹說,日前,四海村積極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的鄉村治理服務體系,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水平,村里的積分超市應運而生。
每戶村民可通過每日拍照“打卡”,上傳自家“門前三包”區域等清潔情況,以及主動參與村內志愿服務活動等方式,來獲取相應的積分。這些積分可以在積分超市中兌換生活用品、農具等物品,從而激勵村民從鄉村建設的“旁觀者”轉變成為“主人翁”,營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清理出來的土地,該村在村莊周邊、村內閑置土地上架起籬笆,引導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庭院內外、邊角土地種植蔬菜、水果等,建設“四小園”等小生態板塊,打造出一處處綠意盎然的生態小景,村莊顏值頻頻“刷新”,初呈村莊文明。
村道邊的小菜園。
聚焦產業振興
移民幸福“加碼”
移居容易穩心難,能否讓移民群眾穩得住、可致富、有歸屬感,才是對移民村莊鄉村振興工作的真正考驗。
目前,四海村的集體收入主要依賴于土地出租,魚塘、蝦塘養殖和糧食種植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為了進一步提升村里的經濟發展水平,四海村正在積極與農業專業公司展開合作,共同發展水稻育種產業,“我們希望在引入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能夠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四海村黨支部書記、副鎮長陳振濤表示。
同時,結合產業特色多措并舉推進產業發展,該村規劃利用村莊集體土地優勢,在十余畝魚塘嘗試養殖羅非魚等特色水產品,如果成功繼續利用集體的180畝魚塘擴大養殖規模,對近千畝集中連片田塊引進并推廣優勢特色水稻品種,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并形成移民村的品牌效應,在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為移民群眾創造更多幸福的可能。
“具體而言,下一步,四海村將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開發種植高效經濟作物,并著力開發鄉村旅游產業,將四海村打造成集觀光休閑田園、采摘鄉村體驗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新景點,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發家致富。”談及未來規劃,陳振濤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