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吳川八旬老人李茂森祈望:

暗香疏影繞梅城

2025-02-09 09:49 來源:湛江晚報 作者:文/圖 記者 林明聰

梅花,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梅花玉骨冰肌,凌霜傲雪,其清香高潔的品格,歷來為世人所愛重。陸凱千里寄梅,孟浩然踏雪尋梅,林和靖梅妻鶴子。愛梅逸事傳頌千秋,詠梅雅章縹緗萬卷。

每年冬天的梅花綻放時節(jié),是吳川八旬老人李茂森一年之中最欣喜的時光。他時常到城鄉(xiāng)的植梅之地觀梅,指導梅花愛好者種植梅花,牽頭組織詠梅詩會,眾多文藝界人士雅集于梅友家中,賞梅詠梅,頗為風雅。

李茂森在吳川梅菉一戶人家的梅樹下留影。  記者林明聰 攝


李茂森40年來悉心培育梅花、研究梅花,曾繁育成功13個梅花佳種,還編著《梅韻》一書,點燃“梅城”吳川梅菉的種梅熱情。如今,梅菉有約百戶人家曾從李茂森處引種梅樹,有的梅樹已有二三十年樹齡,樹高數(shù)米。吳川城區(qū)梅菉,從以前為人詬病的“梅城無梅”,到現(xiàn)在“暗香疏影繞梅城”漸成氣候,種植梅花的人家越來越多。

“當年誤嫁林和靖,今日奇逢李茂森”

李茂森1940年出生于吳川梅菉,曾在吳川林業(yè)局、教育局和園林管理處工作,是園藝工程師、中國梅花協(xié)會會員。他長期以來醉心于園藝研究工作,特別是對于梅花,懷有一種很深的情結。

李茂森說,吳川城區(qū)梅菉又稱“梅城”,一個有著千余年歷史的古城,它與梅之淵源很深,過去城內外曾多處種梅。據吳川縣志記載,清雍正九年(1731年),梅菉曾建梅園,梅城內外庭院、書齋大都植有梅樹。另據清代光緒年間梅菉通判(地方長官)程先進在《補梅軒記》中介紹,“梅菉一墟……得名所由來,父老言,當日墟內有梅,最盛?!眳谴ǔ菂^(qū)至今仍沿用“梅”的地名有:梅麓、梅嶺、梅山、梅江、梅麓頭、梅園路等。

但自清末以來,梅花在梅菉基本絕跡,“梅”字特色沒有得到體現(xiàn),這實在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20世紀80年代初,李茂森得知吳川吳陽鎮(zhèn)有一株古梅,為此他多次前往觀察、測量、拍照,還將調研結果寫成報告,寄給中國科學院的專家。1987年12月,全國首次梅花科技協(xié)作會在南京召開,李茂森應邀參加,會后,他買了幾株“南京紅”梅株,回到家鄉(xiāng)開始進行培育,但未能成功。他還從武漢東湖梅園引進多種梅苗,用芽接法進行梅花的引種工作。然而,盡管他悉心管理,到了盛夏,梅苗葉子依然漸漸落光,沒有開花,隨即枯死。他還在浙江黃巖引種多個品種梅苗,夏天過后,亦漸漸干枯。

在吳川梅菉一戶人家的梅樹下,李茂森深情地望著滿樹梅花。


李茂森并不氣餒,他堅持嘗試“北梅南移”,反復試驗,不斷總結經驗。一次機緣,李茂森認識了時任中國梅花協(xié)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yè)大學教授陳俊愉。陳俊愉教授有“梅花院士”的美譽,在梅花研究領域威望很高。在與陳俊愉教授交流中,李茂森得知:從相同緯度引進的梅花容易繁殖成功。李茂森用自己培育的菩提樹苗,與臺灣友人交換梅花品種,再用酸梅木枝頭,用芽接的方法反復培育。在陳俊愉教授的支持下,李茂森全情投入梅花引種工作,其間不斷有品種繁殖成功。

李茂森說,吳川地處北緯21°26',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暖,高溫多雨,常受臺風暴雨影響。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氣候,不是所有的梅花品種都能適應的。有些品種往往會出現(xiàn)生長不正常,花期里會有“幾代同堂”的異?,F(xiàn)象,即一樹之上既有花蕾,又有盛開的花和幼果,以及老葉與新梢。

為使“北梅”南移成功,他調整了引種和繁殖的方法。初春時,分別在南京梅花山(北緯32°,跨越1100多公里)、重慶(北緯29°)、武昌(北緯31°)、福建廈門(北緯24°)、臺北(北緯26°)等地引進梅樹芽條。品種有屬朱砂品種群、宮粉品種群和花果兼?zhèn)涿返龋醚a片芽接法繁殖。通過多年的培育,這些外來品種已逐步適應本地風土,現(xiàn)存有朱砂梅、宮粉梅、臺閣玉蝶梅和花果兼?zhèn)涿返?0多個品種,長勢良好。

“當年誤嫁林和靖,今日奇逢李茂森”,吳川一詩人有感于李茂森發(fā)展梅花的事跡,如此賦詩稱道李茂森。

“作為世居的梅菉人,我無比自豪。為使梅菉成為名副其實的‘梅城’,我更是義不容辭,不遺余力,以梅的土壤,培育梅的文化,發(fā)揚梅的精神,建設梅的家鄉(xiāng)。多年來,我一直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理想。”在梅菉一戶人家一棵滿樹繁花的梅樹下,李茂森深情地說道。

李茂森和梅樹合影。


“古韻新聲傳翰苑,暗香疏影繞梅城”

“梅花是一種對氣溫和光照反應都十分敏感的樹種,且需有一定的零度低溫,才能順利通過休眠,以后正常生長、開花。”李茂森說,因此,“北梅”南移,由于移植后的風土環(huán)境之差異,常導致生長不良,花芽不能分化,營養(yǎng)生長尤其是生殖生長反常,常導致發(fā)育不良,最后多逐漸枯死。

李茂森介紹說,梅花的繁殖方法多樣,包括扦插、壓條、切接和劈接等。但繁殖時間局限在休眠期,而且要截斷砧木,在其上端嫁接。而補片芽接法可避免集中在一個季節(jié)里進行,嫁接時不用截干,一次接不活,可再重接。因此補片芽接法實具有許多其它繁殖方法無法媲美的優(yōu)點。補片芽接法,即在砧木上形成一個盾形的芽接位,藏上一塊長方形的帶皮層芽片,砧穗各自削傷面要達到相互吻合,綁上塑料薄膜,有保濕、保溫、防止雨水滲入等作用。由于砧穗形成層接觸面大,二者之間的形成層連絡迅速完成,固而能提高成活率。芽接苗砧木根系完整,接后成長的植株生長迅速,如品種“吳陽玉蝶”梅接活后截干。30天以后抽高45厘米,具有耐旱、抗風力強、莖干分明、樹冠形成好等優(yōu)點。補片芽接法操作筒單,易懂易學,一般熟練的工人每天可接200株,高的可達300株。

李茂森癡戀梅花40載。


至今,李茂森已繁育成功過13個梅花佳種,并多有開花。繁殖成功的梅花品種包括白梅、紅梅、宮粉梅、臺閣玉蝶梅、朱砂梅、花果兼?zhèn)涿返?。吳川梅菉陸續(xù)有人家在李茂森處引種了梅花,30多年來吳川城鄉(xiāng)植梅約百戶??吹絼e人引種的梅花獲得成功,李茂森感到有說不出來的快樂。他傳播品種,推廣技術,指導很多人家種梅,并造冊登記,跟蹤觀察,使梅花廣泛傳播。不少遠道客人聞訊趕到梅菉尋梅、賞梅,重慶、廣州、中山、茂名等地均有客人慕名而來?!肮彭嵭侣晜骱苍?,暗香疏影繞梅城”,吳川文友如此撰聯(lián)稱道李茂森。

“梅花位居我國十大傳統(tǒng)名花之首,加強它的繁殖和發(fā)展有著深遠意義。”李茂森說,經過北京林業(yè)大學梅花課題組幾十年的南梅北移,已有一批品種在黑龍江、吉林和新疆等地露地開花。但北梅南移工作開展時間不長,除由北部、中部引入梅品試種外,著手從福建、兩廣、臺灣等地引種南方品種試種,尤須就地在吳川開展實生選種和遠緣雜交育種試驗,以便及早育成適應本地風土的吳川品種系列,更好地為發(fā)展粵西南梅業(yè)作出貢獻。

“梅花玉骨冰肌,凌霜傲雪,它清香高潔的品格一向為人們所愛重?!崩蠲f,他愛梅花,不僅因為梅花的花色好看,更重要的是仰慕梅花的品格。

李茂森(左一)在“以梅會友”詩友會現(xiàn)場。


“卅年付出愿能償,贏得花香帶墨香”

李茂森因梅花結緣,結識了一大批詩翁詩友,大家經常聚在一起吟詠梅花,以此為人生一大樂事。這是李茂森老年植梅最為意外的一個收獲。每當梅花綻放之際,他常牽頭組織詠梅詩會,眾多文藝界名人聚集于梅友家中,賞梅詠梅,頗為風雅。

李茂森說,歷屆所舉辦賞梅詩會,給他印象最深的是,1996年1月由吳川詩社和吳陽深柳堂聯(lián)辦的那次。當時吳川市領導非常重視,特派吳川市委宣傳部部長和市政府辦公室主任到會祝賀。當天的深柳堂玉蝶梅花怒放,幽香四溢,騷人墨客濟濟一堂,大家或品梅、賞梅,或吟詩作賦,或揮毫潑墨,盛況空前,熱鬧非凡。當時,吳川市電視臺和湛江市電視臺就此次活動作了現(xiàn)場播報,廣東珠江臺、香港翡翠臺亦相繼轉播,影響頗大。

近年來,李茂森盛邀本地詩人作了大量的詠梅詩詞,雅集古今匯編成《梅韻》一書。該書集結了從南北朝到清代的163位古代學者、詩人的詠梅詩詞精品164首,還收集了47位現(xiàn)當代吳川詩人作品122首,并收有諸多書畫家、攝影家名篇翰墨。復旦大學何佩剛教授曾致函李茂森并作詩贊揚《梅韻》一書,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梅國際品種登錄權威、中國二梅協(xié)會會長、北京林業(yè)大學教授陳俊愉為《梅韻》題詞“暗香疏影繞梅城”。據介紹,《梅韻》一書再版后,已被全國重點高校(含北大等9家名校)、圖書館、博物館等200多處收藏。

2024年11月8日,李茂森借其編著的《梅韻》一書第五次再版發(fā)行之機,又一次組織詠梅詩會,與當?shù)孛酚?、詩友、文化界人士共聚一堂,交流心得。在當日的“以梅會友”詩友會上,李茂森表示,《梅韻》的再版,是想進一步推動梅菉遍種梅花,觸發(fā)詩友作出更高質量的詠梅詩詞。詩友們賦詩作詞,高度評價李茂森多年來悉心培育梅花以及引導人們賞梅愛梅所作的貢獻。“卅年付出愿能償,贏得花香帶墨香。聯(lián)畫詩書全一卷,古今合璧煥文光?!眳谴ㄒ晃辉娪炎YR《梅韻》再版如此賦詩稱贊道。

李茂森(中)和友人在吳川城區(qū)一戶人家察看玉蝶梅長勢。


李茂森談到,他在1997年召開的吳川市政協(xié)會議上,曾提議建梅嶺或梅園;2010年,有政協(xié)委員提議在吳川江心島設立梅花種植園;2015年,在吳川市人大代表會議上,有代表提議在江心島種植梅花。這些發(fā)展梅花種植的提案,由于種種原因,未能達成,實在令人遺憾。

李茂森說,“心有不甘的我,依然祈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政府的重視,得到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擇地建梅園,讓梅進入千家萬戶,或地種、或盆栽,使陳俊愉院士的‘暗香疏影繞梅城’成為現(xiàn)實。時至今日,我仍愿為世間的梅文化盡綿薄之力,以告慰陳俊愉院士曾經的厚望。”


編輯:林霖
值班主任:羅穎露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fā)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專題】聚焦2025年全省高質量發(fā)展大會
  • 就在剛剛,中國代表團首金誕生!
  • 2025年雷州市“大舜杯”足球賽圓滿閉幕
  • 全面開花 中國隊迎亞冬會百金里程碑
  • 全球最大變質巖油田一期項目投產
  • 湛江“火力全開”拼招商   新年“第一簽”起好步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shù)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