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石狗臉譜各異,造型多樣。 記者 張鋒鋒 攝
雷州擁有數萬尊雕刻于不同朝代的石狗,城鄉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無論是村落民居、巷道墻壁,還是廟宇祠堂、田野墓地、河畔橋頭,石狗都堅守著自己的“崗位”,成為雷州獨特的文化景觀。雷州石狗,作為雷州半島獨有的文化瑰寶,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記憶,見證著歲月的流轉與變遷。
雷州石狗的發展歷程豐富多彩。早在原始社會,雷州石狗就已初現雛形,其造型古樸,帶有濃重的原始圖騰色彩。到了唐代,雷州人奉祀“雷祖”,石狗被奉為神靈,開始被神像化。此后,伴隨著宋元明清的朝代更迭,石狗文化也不斷融合外來文化元素,如“石敢當”“八卦”等,其內涵愈發豐富,逐漸從原初單純的圖騰崇拜演變為具有守護、辟邪、呈祥等多種功能的民俗象征。
在雷州地區,每逢農歷初一、十五或年例節日等,人們都會給石狗掛紅戴彩,并設茶盅香爐供茶燒香祀祭。他們依然保存著來自遠古的信仰——這樣的祭拜能讓石狗感受到人們的敬意,從而更好地庇佑大家。在一些鄉村,老百姓還會給石狗建殿座、置案桌,將石狗高高地安放在石柱上,表達對石狗的尊崇。
雷州石狗的雕刻風格豐富多樣,或粗得輪廓生動,或細得眉目傳神,無不展現著時代的印記。
早期的雷州石狗具有“三簡一細”的特點,由于對物象觀察理解的粗淺和雕刻工具的落后,工藝較為粗糙,但卻充滿了原始的生命力,具有天人感應的圖騰崇拜底蘊。中期即隋唐至宋元時期,雷州石狗的造型特點更注重結構、線條的表現,粗擬點工藝特征突出,也反映處當地人們祈子賜福的淳樸民俗。晚期即明清時期,雷州石狗的雕刻工藝逐漸精湛,線條更加流暢,細節刻畫也更加入微,用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形神的完美,刻工精致、紋飾細膩,其中也展示出當時社會崇尚德福的民俗風習。
2004年,雷州石狗被列入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5年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雷州石狗成為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雷州石狗,這一古老的文化瑰寶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如今,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雷州石狗也與旅游的融合。例如,4A級鼎龍灣國際海洋度假區有一條獨特的石狗福道,兩側數十只形態各異的雷州石狗夾道而立,每一只石狗身上都帶有一個福字,將石狗文化與濱海旅游相結合式,既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又傳播了雷州石狗文化。文創產品的開發則為雷州石狗注入了新時代的活力——石狗造型的鑰匙扣、擺件、明信片等文創產品深受游客喜愛。
我們不妨一起期待,雷州石狗能在未來的歲月里,書寫更多的傳奇,希望它能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家鄉與世界的文化橋梁,讓這份古老的文化記憶,在歲月的流轉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