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赤坎南橋河畔洋紫荊盛開。洋紫荊,又名宮粉紫荊,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進入盛放期,而3月中旬為花量高峰,也是觀賞最佳時期。 (3月4日《湛江日報》)
隨著氣溫回升,大自然宛如打翻了調色盤,赤坎南橋河畔的洋紫荊、湛江海濱賓館的向日葵與葉子花、湖光巖的禾雀花,紛紛爭奇斗艷,將城市裝點得如夢似幻。近段時間,湛江日報頻頻報道港城街頭五顏綠色的鮮花。這一場場花事,不只是視覺盛宴,更有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的可能,亟待將單純的賞花行為,雕琢為蓬勃發展的 “花樣經濟”。
據媒體報道,一場“花開富貴”的消費盛宴,正在全國各地熱鬧上演——“從北京超市里爭奇斗艷的‘水果鮮花’,到浙江梅園中穿行畫舫的文旅體驗;從山東菏澤反季節芍藥的跨境冷鏈,到重慶索道與紅梅共舞的立體旅游,‘賞花經濟’正以跨界融合之勢,催開千億級消費藍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汩汩春泉。”
近年,“賞花經濟”頻頻刷屏湛江人的“朋友圈”。特別是一些鄉村,敏銳嗅到了賞花游對拉動鎮村經濟發展、增加村民收入的作用,紛紛打造各色景觀、推出各類活動。“花景觀”隨處可見,“花節慶”此起彼伏,“賞花游”漸欲迷人眼……但與此同時,各地發展“賞花經濟”仍有不少短板。最明顯的是資源整合力度不足,“以花為媒、串景成鏈”的全域旅游體系沒有形成。湛江日報近期隔三差五逐個“賞花打卡點”作介紹,多的是街頭偶遇的“驚鴻一瞥”,缺的是踏春賞花的“出游路線”。在很多賞花點,賞花游的方式依然停留在“拍照打卡”的初級階段,存在特色不顯著、定位不清晰、產品缺乏競爭力等問題,正因如此,賞花熱遲遲未能拉動消費,更遠遠談不上壯大發展成為“賞花經濟”。例如,赤坎北橋二橫路的三角梅近期在社交媒體上爆火,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又該如何催生從“賞花熱”到“消費熱”的質變呢?
更值得關注的是,以“花”為媒,很多地方已經在探索“花樣經濟”的新業態、新場景。例如,廣西各地結合當地鮮花資源條件,努力挖掘鮮花背后的文化內涵,從百花祈福到香囊制作,從花神巡游到夏荷酥餅,鮮花文旅商品和文創產品的開發,拓展了“花樣經濟”的消費空間。近年,廉江積極發展花木經濟,通過“線上+線下”多元化銷售渠道的開拓,打破了傳統銷售的時空限制,讓廉江花卉能夠更便捷地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看,廉江形成了以綠化苗木、棕櫚、陰生植物、盆景為主的生產基地及交易中心,使其成為廣東乃至華南地區重要的花卉種植、銷售基地之一。如今,當地花木產業發展如何,又如何向“新”提質,進一步推動“顏值”變“產值”,都很值得關注和思考。
鮮花里,有生活有浪漫、有產業經有致富路、有消費熱潮有繁榮市場。希望湛江日報不光有街頭百花綻放的報道,也有港城“花樣經濟”的深度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