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京開幕。在湛全國人大代表熱議政府工作報告,暢談如何在“春天的盛會”擘畫的國家戰略藍圖中錨定“湛江坐標”,將宏偉藍圖轉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湛江實踐。
在湛全國人大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前合影。
錨定機遇凝聚發展動能
“報告指出,我國經濟社會主要目標順利完成,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中國式現代化邁出堅實的步伐,讓我們面向未來更有信心。”聆聽報告后,全國人大代表寧凌說。
寧凌說,今年財政、貨幣等政策組合拳釋放積極信號,為湛江帶來重大發展窗口期。湛江綜保區平臺效應持續凸顯,疊加國家級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機遇,這座因海而興的城市將依托海洋資源與戰略優勢,打造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
寧凌指出,首先要提振發展信心。乘國家經濟發展的東風,按照廣東省委“1310”具體部署,湛江要清醒面對困難與挑戰,緊抓發展新機遇,增強發展新信心。
“湛江要謀定增長新亮點,推動區域再躍升。”寧凌建議,超前謀劃臨港經濟新片區的規劃布局、未來產業,培育壯大新興鋼鐵、石化產業的延鏈、補鏈、強鏈,加大對傳統水海、食品、家電、家居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與綠色化改造。
他認為,要開拓湛江新局面,真抓實干確保目標任務落實至關重要。要從全市層面提高規劃的高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服務的溫度。市場企業要增強信心,加大投資與數智化改造。
向海圖強推動創新
“高質量發展依然是今年兩會的關鍵詞,高質量發展的緊迫感更強。”作為來自港口行業的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劉彬立足本職工作談新思路。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他指出,“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的競爭。港口作為傳統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出路在哪里?我認為唯有創新。”
報告提及,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劉彬認為,首先要思維創新、思路創新,先立后破,然后通過最新的前沿技術催生生產作業流程的再造,最后的落腳點、制勝點就是如何順應和踐行國家戰略,如何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的商業模式創新和服務能力延伸的產業拓展與創新。
他希望,發揮湛江大港口的優勢,支持建設東海島綠色清潔能源基地,既服務東海島的產業需求,同時培育湛江綠色清潔產業的發展。
水利筑基夯實傳統糧倉基礎
“政府工作報告催人奮進,我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期待。”聆聽報告后,全國人大代表林家如說,作為農民代表,回去后將繼續帶頭做好農業生產工作。
林家如特別關注到,報告提到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現代化灌區建設。這讓她想到了雷州半島區域性、季節性的缺水之苦。“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將解千年之渴。”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已進入全線施工階段。工程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積185萬畝,保障粵西地區人民群眾的用水安全。“我希望推動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二期的規劃建設,進一步穩定糧食產量和播種面積。”林家如說。
科技賦能促進藍色糧倉發展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程開敏表示,報告深刻體現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求進的良好態勢和巨大的韌性,“讓我深刻感受到,只有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融合,才能促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程開敏認為,湛江水產養殖產業進入到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只有通過技術創新、科技賦能,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湛江水產養殖從重數量向重質量、效益方向發展,才能妥善處理水產養殖品種的結構調整、養殖業規模的優化等。水產飼料技術的迭代升級以及數字化養殖與加工產業的提升,用科技賦能促進水產養殖高質量發展。探索一條符合湛江水產養殖產業體系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當前湛江正以水產科技創新建設全球水產產業高地。在這片藍色沃土上,科技創新正掀起“水產革命”。程開敏表示,“要通過種苗創新、數字養殖推動產業升級,構建現代化漁業體系。”
鄉村振興注入信用動能
“報告總結過去一年的成績求真務實,科學謀劃了下一步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重點突出、措施有力,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信心。”深耕農業40年的全國人大代表林水棲看到新希望。
報告提出,出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政策。“這一政策既是優化基層治理的‘金鑰匙’,更是賦能‘三農’發展的‘強引擎’。”林水棲認為,構建全社會信用體系將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在實踐層面,湛江推動信用體系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模式正在釋放乘數效應:通過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檔案庫,讓誠信農戶獲得“免抵押”惠農貸款;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將環境衛生、鄰里互助等納入信用評價;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用“信用身份證”提升特色農產品附加值。這些探索有效破解了農村金融供給不足、鄉風文明建設乏力等難題。
林水棲提出,要建立差異化農村信用評價標準,強化涉農數據互聯互通,深化“信用+產業”應用場景。讓誠信成為鄉村振興的通行證,既培育崇德向善的文明鄉風,更構建起金融活水潤澤田園、數字賦能產業興旺的良性生態。
綠電點亮臨港經濟
“報告總結了過去一年來發展歷程,很不平凡。”走出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代表任佳炯心潮澎湃,“過去一年我國出臺了一攬子的利好政策,取得的成績令人鼓舞,振奮人心。”
報告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打造零碳園區,正當其時。”任佳炯表示,根據當前湛江臨港經濟區戰略定位,逐步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綠電直供示范項目建設,打造綠色零碳園區,將有力推動零碳園區創新機制探索和出口企業發展,提高園區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
同時,報告提及“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以及“發展海上風電,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任佳炯認為,廣東作為海洋大省,近年來大力發展海上風電,加快推動海水化學資源與海上風電集群共鏈戰略性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海水化學資源和海上風電是海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天然融合共生的產業要素,海上風電作為規模化開發海水化學資源裝備的就近動力能源,不僅能有效解決深遠海風電輸送及就地消納,還有利于海洋化學資源大規模開發,形成海上風電基地靈活資源就近協同、電氫碳醇多措并舉、上下游產業共同發力的新發展模式,為湛江向海圖強的藍色畫卷增添一抹綠色生機。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