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蝕月》劇照。李晏攝
3月5日至9日,由太千編劇、邵澤輝導演、劉欣然和秦楓主演的小劇場話劇《蝕月》在北京人藝小劇場上演。該劇以獨特的“鏡像敘事”手法,講述了一個關于親情、創傷與自我療愈的故事,為觀眾帶來一場充滿詩意與深刻情感的觀劇體驗。
導演 在“重復”中挑戰自我
《蝕月》講述了29歲男青年王愛華的故事,他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而為他主刀的醫生是他多年未聯系的母親。王愛華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家庭的破碎和情感的缺失,這次疾病的突發,讓他不得不面對內心的創傷和親情的空缺。
“這是一部關于自我療愈的作品。”邵澤輝說,“王愛華的旅程不僅是對過去的追尋,也是對未來的探索。”為了將這段旅程呈現得更為深刻,邵澤輝嘗試用“鏡像敘事”的方式進行舞臺二度創作,這種形式與他廣受贊譽的作品《在變老之前遠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啟用兩個演員演繹同一人物。他希望通過這種“鏡像敘事”,讓觀眾在兩個演員的表演中感受到角色內心的復雜與矛盾。
“這種‘重復’并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帶著實驗性的升級。”邵澤輝表示,2018年《在變老之前遠去》收官后,他就在等待一個契合的劇本,直至遇見《蝕月》。“《蝕月》的主題和形式與《在變老之前遠去》相似,但故事和情感更加貼近人心,也更具挑戰性。”
邵澤輝說,這次創作充滿不確定性,但他希望通過這種冒險,探索戲劇的邊界。“每次創作都是一次自我挑戰,我希望能通過《蝕月》讓觀眾感受到戲劇的力量和可能性。”他特別感謝劉欣然和秦楓兩位演員的配合,認為他們的表現是這部作品成功的關鍵。
演員 在角色中尋找自我
劉欣然和秦楓在《二馬》《牛天賜》《駱駝祥子》等多部作品中已有過默契合作。此次二人共同主演《蝕月》,不僅同時飾演男主人公王愛華,還要飾演劇中其他角色。這種“兩人分飾一角”兼“一人分飾多角”的表演形式,對兩位演員來說既是挑戰,也是全新嘗試。
劉欣然說,王愛華這個角色充滿復雜性,“他不僅是一個年輕的乳腺癌患者,還背負著家庭的創傷。”這個角色內心世界需要在瞬間轉換中呈現,對演員的心理和表演技巧都要求極高,“幸好有邵導的指導和秦楓的配合,我們才能在排練中不斷突破自我。”
秦楓認為,《蝕月》的詩意化表達是這部戲最大的亮點。“我們在排練中不斷嘗試,讓表演更加細膩和真實。”他提到,與劉欣然的合作非常默契,兩人在排練中互相“托舉”,共同完成了這部極具挑戰性的作品。
兩位演員都表示,通過這部戲深刻體會到了“和解”的重要性,也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到溫暖與力量。
《蝕月》不僅探討了原生家庭之痛,更引導觀眾重構代際關系的智慧和勇氣。正如編劇太千所言:“痛苦的意義在于教會我們釋重前行。”演出結束后,不少觀眾難掩內心激動,一位年輕觀眾說:“這個戲讓我想起了自己和父母之間的矛盾,以前總覺得是他們不理解我,看完劇才發現,其實大家都有自己的無奈,家庭關系真的很復雜,需要我們去理解和包容。”(北京日報記者 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