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朦朧的早晨,與朋友阿海踏上尋訪徐聞二十四坑之路。
尋訪徐聞二十四坑,源于前段時間到徐聞縣下橋鎮調研圩鎮建設時,聽到當地的旅游推介。
我們從徐聞縣城出發,駕車行駛在國道207線上。按照導航指引,在207國道邊的一個加油站附近,導航竟然發呆了。我們只好沿著國道繼續往北行駛,然而,走了一段路之后,感覺不對勁了,停車詢問一位路人,得知已經走過頭了,只好調頭往回走,再轉到剛才的道路。仔細一看,路邊有一塊小小的指示牌,沿著指示牌往一條小路行走,山道九曲十八彎,終于到了一座山的腳下。山前低洼之處就是拔園村的二十四坑,這是200多萬年前一次火山爆發后形成的火山口,方圓4平方公里,依山傍水,原始次生森林依稀可見。
二十四坑陰涼,靜如處子,因我們的造訪而增添了溫熱和聒噪。
山坡前有一座凈舍。凈舍依山而建,背靠山坡,面前是一片山坑,一個個巨大的火山坑展現在眼前。有人說,總共有24個,故稱“二十四坑”。每個山坑都長滿花草樹木,煙霧籠罩上空。
山坡前的一個小水塘,有一股清泉汩汩流過。坐在山坡的石塊上,有一種久違的感覺,寄身于清幽的山谷,親切自然。不為別的,只想聽一聽泉聲。泉流很細膩,因平緩,你會聽出她的溫柔與嫻靜;泉流很細小,因落差,你會聽出她的咆哮與轟鳴。泉流很堅韌,我沒見過哪塊石頭能把泉水的流淌擋住。
水塘周邊,凈舍主人種上玉米、青菜和其它瓜果。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個蘿卜都在自己的坑里長大。小蘿卜苗剛出來的時候,怯生生的,緊貼著地皮兒長出兩片圓圓的葉子,這是雞的最愛,盡管菜園子周圍都夾了竹子,或者用帶刺的葛針擋著,但是散養的雞們還是假裝沒事兒一樣,在菜園子周圍溜達,瞅準了哪個地方的空當,趁人不注意就溜到蘿卜地里去了。
睡蓮自然生長在水里,冰清玉潔,特立于植物界。煙雨籠罩了火山坑,暖風染綠了山坡。
繼續往前走,來到一片濃郁的叢林前。展現在眼前的黑石頭上刻著“南華清靜山”幾個大字。雨霧天氣,行人稀少,顯得寂靜無聲。
古樹上的烏鴉把山岡的故事叫得撲朔迷離。不遠處,山坡上的草芽已鉆出地面。石頭之上有一間間小房子,門前擺著一排排紅紅綠綠的小花。幾只小鳥在野地里覓食。煙雨朦朧,一縷水汽籠罩著山岡,像飄帶伸向遠方。上山的小路,彎彎曲曲,只容一人行走。
朋友阿海攀登得快,不一會就到了山岡上面。我想,登上山頂,是否還有其它小路?
這片樹林側邊傳來一陣揮鋤挖掘泥土的聲音,遠處一位長者正在挖坑植樹。我們沿著林子側邊的一條彎曲山路往上攀登,山路兩邊種上簕杜鵑、朱頂紅等花草。山路狹窄,盡頭卻豁然開朗,是一個大平臺,平臺上有一間屋子,門前躺著一條老黑狗,見到我們,警惕地站起來,沒有吠,只是與我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站在房子前,向下看就是剛才要登爬的山間小路。周圍寂靜,只是不遠處的大風車在嘎嘎嘎地轉動著。
一位老大娘安靜地坐在屋門前的臺階上,溫暖的陽光軟塌塌地從背后斑駁的屋墻上滑下來,輕柔地罩住了她花白的頭發,她的眼睛半瞇著,側耳傾聽著門前經過的腳步聲。聽到有客人來訪,她便睜了茫然的眼張望,仿佛她等的人終于到來一般。她站起來,得知我們是慕名而來的游覽者后,客氣地和我們攀談。她不會普通話,阿海用雷州話與她交流。她是拔園村人,已80多歲,在山腳下打掃落葉的老伯是她的丈夫。多年來,這對夫婦在此地居住,守護這一方樹林和大石頭,這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站在山岡上,透過茂密的樹林,望見遠處的一個個巨大的火山坑,薄霧籠罩其上,有一種人間仙境的感覺。當地人說,這里是一片風水寶地,有美麗動人的傳說。
同在一面山坡,有人只看到眼前,有人卻看到更廣闊的天地。不同的人生格局,成就不同的人生夢想。
路邊的泉水,催開石頭邊的花朵。玉米花,開在溝溝坡坡里,不高尚也不庸俗,不輕狂也不卑賤,就像這里的人。
從二十四坑歸來,手中拿著一塊小石頭。石頭是從山腳下的泉水中撿得。在一片灰雜之色中,它以瑩潤的光澤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的表面光滑,棱角已被千百年的流水磨平。手握小石頭,水的韻味,山的氣息,大自然的瞬息萬變和亙古不變,都縈繞在它的身上,也縈繞在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