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灣海域靠近調順島一側的岸邊,白鷺們在覓食。 記者 郎樹臣 攝
近日,湛江紅樹林保護區2024—2025年最新鳥類調查數據公布,共記錄16目45科171種鳥類,鳥類多樣性和種群規模較往年持續增長,還首次在廣東境內發現新紀錄鳥類線尾燕。(據《湛江日報》)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抬頭望向湛江紅樹林的天空,飛鳥自由翱翔,這是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有力見證。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憑借獨特生態魅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篇章。
新紀錄鳥類線尾燕的現身,是湛江紅樹林生態改善的又一驚喜。這片濕地,就像一個巨大的生態磁場,不斷吸引著新的生命前來棲息。線尾燕原本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此次在湛江被監測到,不僅為廣東鳥類分布研究打開新窗口,更說明湛江紅樹林的生態環境正不斷拓展著生命的邊界,為更多物種提供了適宜的家園。
曾經的“稀客”——眾多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如今成為這里的“常客”。勺嘴鷸單月最高紀錄達13只,黑臉琵鷺、小青腳鷸、黑嘴鷗等也頻繁現身。這背后,是湛江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優化。紅樹林為這些珍稀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和安全的棲息空間,而鳥類的頻繁到訪,也成為檢驗紅樹林生態環境質量的“金標準”。
鳥類數量的大幅增長,是生態向好最直觀的體現。累計觀測鳥類個體數量達178672只次,較往年有大幅提升,部分點位物種數和個體數已連續三年遞增。每一只鳥兒的到來,都是對這片土地生態價值的認可;每一次數量的增長,都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有力證明。
這一切成果的背后,是湛江紅樹林保護區多年來持之以恒的努力。持續推動資源保護,讓紅樹林濕地得以休養生息;加強科研監測,為生態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升公眾生態保護意識。正是這些扎實的工作,讓紅樹林的“含綠量”不斷提升,進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含金量”。
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不僅為眾多生物提供生存空間,維護生物多樣性,也為人類帶來豐富的生態福祉。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著更多游客前來觀光,帶動當地生態旅游的發展;良好的生態系統,也為漁業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望未來,湛江紅樹林應繼續秉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進一步加強科研與監測,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保護模式;持續加大宣傳力度,凝聚全社會的生態保護共識。讓這片神奇的紅樹林,成為永遠的鳥類天堂,成為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的永恒象征,在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綻放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