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無小事,出行須安全。據《湛江日報》配圖報道,近日,廣州灣大道經開區第六中學附近路段,兩名工人騎著一輛自行車前行,其中一人站在后座上。
如此“騎”行,看起來似乎是“小事”,卻大煞城市風景。站在前行的自行車后座上,這與文明背道而馳,也存在安全隱患。基于此,報道最后稱:如此“耍雜技”要不得,文明出行請牢記。
如此“騎”行,讓我們想到一個詞:微文明。所謂“微文明”,就是微小的文明、具體的文明、力所能及的文明。顯然,站在前行的自行車后座上“耍雜技”,正是在踐踏“微文明”。不可否認,這類踐踏“微文明”的陋習,在我們身邊時有所見。例如,闖紅燈過馬路、隨地亂丟亂吐、爬上景區雕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對這些陋習已習以為常,不以為恥。曝光這類陋習,他們總覺得是小題大作。
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微文明”不”微”。如果每個人都力所能及地做好小事,努力踐行“微文明”,就會凝聚起磅礴力量。如此看來,曝光“騎”行“耍雜技”這類陋習,并非小題大作,而是對“微文明”的熱切呼喚。
告別陋習踐行“微文明”,需要自律。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從眾效應”,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時,會朝著與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這種“從眾效應”,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隨大流”。“隨大流”者往往得不償失,甚至會付出生命代價——例如,闖紅燈過馬路。如果輕易抱著“別人這樣,我為什么不能”的心態自我辯解,固守陋習,不但自己吃虧,還會傳遞負能量,導致他人效尤,踐踏“微文明”。相反,不盲目從眾,保持自律,“微文明”的正能量才會積極影響更多人。
告別陋習踐行“微文明”,也離不開他律。無疑,曝光“騎”行“耍雜技”這類陋習,就是一種他律。進一步來看,對我們身邊的種種陋習,市民要監督,社會要約束。例如,組織相關志愿者開展常態化勸導活動,教育引導公眾遠離陋習,向種種踐踏“微文明”的行為“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