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湛江堅定向海圖強,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牧場,為各類人才逐夢深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學習船舶與海洋工程出身的王宏就是其中一員。短短數年,這位來自四川綿陽的小伙,在南海之濱闖出了科研事業的一片新天地。
深海養殖裝備和海洋牧場產業是湛江灣實驗室籌建之初確定的發展重點,也是王宏的專業所長。2019年,王宏通過柔性引進的方式到湛江灣實驗室工作,兩年后,他決定把這里作為自己科研長跑的新錨地。
“這段時間里,我被湛江灣實驗室的創新氛圍,湛江市發展海洋牧場的決心、謀劃布局的能力深深打動。”如今已經是湛江灣實驗室智能海洋裝備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王宏如是說。
這幾年來,王宏以總設計師、項目經理等身份,帶領團隊深耕深海養殖裝備的研發設計及產業化推廣。他所在團隊自主研發的“海上糧倉壹號”“恒燚1號”“湛江灣1號”“海塔1號”等多個以“1號工程”命名的大型養殖裝備,引起行業及國內外的高度關注。
“湛江是一個能讓科研人員專心成就一番事業的地方。”王宏深有感觸地說。在湛江,他與團隊不斷探索我國深海養殖裝備的技術前沿。“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希望通過不斷創新,做出更多更好的產品,一起把海洋牧場產業往前推進。”
湛江灣實驗室開展的自立科研項目得到省、市大力支持,其中王宏所在的深海養殖裝備團隊,2019年至今,已經獲得數億元的科研資金投入。得益于此,團隊陸續打造了系列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明星產品,特別是在全潛懸浮高抗臺養殖平臺、漂浮游弋式養殖平臺技術領域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
“實驗室有一個理念是不讓科研人員吃虧,要讓他們共享創新的果實。政府鼓勵我們探索有利于激勵創新成果轉化和分配的機制。”王宏介紹,科研人員的技術成果可在所孵化企業占股等措施,激發了大家科研創新的熱情。
目前,王宏已主持或重點參加了大型養殖平臺設計6型,承擔國家及省、市級各類科研項目10余項,申請或授權專利30余項(其中發明17項),研發成果豐碩。
去年寒假,王宏的母親、妻子和小孩一起來湛江探望他。王宏帶她們參觀了湛江灣實驗室的科研環境,自豪地向她們介紹自己的工作。她們由衷地說:“湛江灣實驗室真的是一個天然做研究的地方,你既然心在這里,那就安心工作,家里有我們。”
在生活方面,湛江灣實驗室配套了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有豐富的健身娛樂設施,讓科研人員更好地投入科研工作。“湛江交通出行便利,直達成都的航班也就兩個小時,感覺離家也不遠。”王宏說。
王宏建議有志青年可多關注湛江海洋、能源、農業、漁業產業等優勢產業方向。“我們國家正處于一個大發展的時代,如果你對自己有更高的期待,我建議大家勇敢地去闖一闖,找到成長成才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