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東醫科大學、湛江市計算機學會與霞山區教育局聯合主辦的霞山區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技能提升培訓在霞山區教師發展中心正式開班。
多方協同,共啟AI教育新篇
本次培訓分學科教師與信息技術教師兩類開展,旨在破解教師數字素養瓶頸,構建區域智慧教育生態。
據介紹,培訓依托高校教授、省級金牌教練及湛江電信、移動、聯通等企業AI骨干組成的跨領域師資團隊,通過“線上+線下”“理論+實踐”模式,結合湛江灣實驗室、廣東海洋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院等實地研學資源,助力教師掌握AI前沿技術并落地教學場景。
本次培訓是構建協同幫扶模式、打造粵西基礎教育數字化樣板的重要環節。廣東醫科大學有關負責人說,“將以“新醫科+新工科”優勢投入專項經費,計劃年內覆蓋150名教師培訓。”
據了解,湛江市計算機學會三十年來始終致力于AI人才培育,充分發揮行業資源優勢,聯合多方力量打造“高校—學會—教育局”協同幫扶模式,推動霞山區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邁出關鍵步伐。
理論實踐融合,賦能教師成長
首日培訓以AI基礎理論與科研能力提升為核心。廣東海洋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院陳晶教授系統講解AI技術原理、倫理安全及教育應用邏輯,并結合教育類項目申報,指導教師通過文獻檢索提煉創新思路。
下午,參訓教師走進湛江灣實驗室,在科研人員引導下,參觀AI與海洋科技融合的智能監測、數據分析等前沿成果,為跨學科教學積累實踐案例。
次日培訓聚焦工具實操與創新應用。廣東海洋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院張瑩博士通過“AI教學工具應用”課程,演示Scratch、Python編程工具及DeepSeek、豆包等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在學情分析、課堂管理中的實操技巧,并組織教師分組設計“智能作業批改”“課堂行為分析”等創新教學方案。下午的研學活動中,教師們走進廣東海洋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沉浸式觀摩“海洋+新工科”雙創教育實踐場景及學生自主研發的多元AI創新成果。
全周期支持,構建長效生態
本次培訓采用“三階段遞進式”培養體系。5月至9月分批次完成100名學科教師與50名信息技術教師培訓,課程涵蓋AI基礎、編程教學(初/中級)、賽事指導等模塊,并配備超星平臺90學時線上資源供持續學習。后續階段將邀請青少年信息學金牌教練開展賽事模擬,助力教師帶領學生沖刺2025年粵港澳青少年信息學創新大賽等白名單賽事,同時推動1-2所學校創建“湛江市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
未來,湛江市計算機學會將持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整合產學研資源,通過“訓前需求調研—訓中實踐指導—訓后跟蹤服務”全周期支持,培育一批“懂技術、會應用、能創新”的AI教育骨干教師,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動能,全力書寫智慧教育的嶄新篇章。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