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湛江:海底“造城”為海洋生物建設生態家園

2025-06-06 10:18 來源:湛江日報 作者:策劃/黃康生 文/記者簡陳明 圖/通訊員張飛

在湛江硇洲島東部海域投放的人工魚礁。

在湛江硇洲島東部海域,兩名完成水底作業的潛水員浮出水面,帶回了蔚藍深海的珍貴影像:畫面中一個個巨大的空心“魔方”,是湛江為海洋生物搭建的“住宅”——人工魚礁。

湛江作為海洋大市,自2004年起開始人工魚礁建設,目前共有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建設項目11處,總計建設礁區面積71.1369平方公里。

日前,位于硇洲島與遂溪縣江洪鎮的兩大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人工魚礁建設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竣工驗收。經研究分析,通過項目建設,兩大示范區每年新增漁獲量近2000噸,新增產值超2億元……

給海里的魚蝦安個家

近年來,湛江通過多種海洋環境修復整治途徑,凝聚合力呵護一片碧海,人工魚礁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為什么要投放人工魚礁?由于有些海域附近的海底是平的,沒什么礁石,不利于海洋生物長期“住”下來。人工魚礁就是人為制造一些利于藻類植物、魚蝦類長期生存的海底環境,相當于在沿海營造一批小型的良性人工生態系統。通俗點說,就是給海里的魚蝦安個家。湛江市水產技術推廣的專家說:“這一工程巧妙地將漁業發展與受損海洋生態系統的修復相結合,不僅能替代自然礁石的生物群落功能,還能為海洋生態系統注入新的活力。”這些矗立在水下12至19米深處的人工礁體有幾種規格,最常見的一種是3米×3米×4米,就像一座水泥房子,上面有圓形或方形窗戶,魚類可以自由進出。通過岸上的水下監測系統可以清晰看到,礁體上面已經生長出了很多浮游生物和藻類。

硇洲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是個養護型海洋牧場,目前養護的主要生物對象除了鮑魚、龍蝦、石斑魚、紅笛鯛、海鰻、短蛸、紅星梭子蟹,還有馬氏珠母貝、海藻等。

除了在海底蓋“房子”,人工魚礁項目還在海里“植樹造林”——即采取人工的方式在海里種植海藻或者海草。

“我們根據海藻場的海域情況,選定異枝江蘺為海藻場增殖品類,通過制作海藻種苗網片,將擴繁增殖的海藻全部安裝在人工藻礁礁體上,一起投入指定海域,建設形成海藻場。”硇洲島人工魚礁建設項目技術人員介紹說。經過驗收,該項目建成海藻場1個,合計增殖海藻226.87萬枝。

去年11月,一艘大型工程船載著人工魚礁礁體緩緩駛入遂溪縣江洪鎮指定海域,船上的起重機將一個個空心“魔方”吊離船臺,依次放入海里,這一場景標志著這里的人工魚礁建設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遂溪江洪海域地處北部灣東北部,海水清澈,水溫適宜,餌料生物豐富,是多種重要經濟漁業生物的繁育場。該區域的人工魚礁建設項目陸上運輸和海上投放共分為兩批次施工,到今年4月25日,共分26船次完成1244件礁體投放。

截至目前,湛江在市內各海域制作并投放各類礁體超8000個,礁體達29.37萬空方。此外,雷州流沙灣海域農發海洋牧場建設項目已全面啟動,計劃投放礁體1040個,以生態養護型為基礎的湛江海洋牧場體系初步構建。

海底筑礁引魚,把魚引來后,怎樣留得住,養得好?海洋牧場智能化監控技術給出了新的答案。

“這是黃魚,這是池魚,這些是軟唇石斑,那邊還有東風螺……”遂溪在線監控設備技術人員輕點屏幕說,5月初,礁區在線自動監控系統試運行自檢合格,監控系統視頻顯示有不少魚在礁區內逐游。

在線監控系統顯示,人工魚礁投放后魚蝦明顯增多。

在魚蝦“房子”里裝上監控看“直播”

海洋水文水質情況復雜,且人工魚礁都投放在離岸海域海底,常見的觀測工具無法實時掌握情況,如何才能實現海底世界可觀測可預警?

相對于過去建成的人工魚礁區,本次通過驗收的兩大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人工魚礁建設項目均搭載有水下在線監測系統。

據介紹,該系統由海上監測平臺(包括監測浮標平臺、光伏供電系統)、安全防護系統(包括警示燈、雷達反射器、AIS設備)、監測設備(包括氣象在線監測設備、pH在線監測設備、濁度在線監測設備、葉綠素在線監測設備、溶解氧在線監測設備、魚探儀、水下視頻系統、水上視頻系統、水底觀測平臺基座、抽水水泵、數據采集模塊)和系統平臺組成。

“以前想了解水下情況,得租船出海取樣,現在點下鼠標就能看直播,我們只需要根據用戶預定的閾值去做監測數據預警,發現異常就立即通知管理員進行處理。”技術人員邊說邊打開在線自動監控系統,界面自動顯示水質、氣象等變化曲線,水下的情況一目了然。

借助實時傳輸的觀測數據和視頻,岸上的人能夠觀測海洋生物在該人工魚礁區域的“落戶”及生長情況,進一步實現對人工魚礁生態環境的管控。

水下在線監測系統本來是監測人工魚礁生態。為了讓游客“沉浸式”體驗海底世界,當地將水下監控的實時畫面權限開放給科普館,方便市民更加生動形象地了解海洋生物及知識。

在屏幕上,石斑魚正追著銀光閃閃的小魚群,撞得馬尾藻左右搖晃……這些游弋在屏幕里的海洋生物,正化作實實在在的收益涌向岸邊。

在湛江硇洲島東部海域投放的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成為海底的“聚寶盆”

“4月份在礁區附近海域收網時,一天最多能有幾千斤的青口螺。”硇洲島上的一位漁民說,自從人工魚礁投入建設以來,附近的漁獲明顯增多了,而更讓他驚喜的是,野生的三刀魚也重新出現在漁獲中,“這種野生魚在市場上能賣到三四百元一斤呢。”

當人工魚礁在海底悄然扎根,新生的海藻場吸引來產卵的魚群,魚卵孵化出的幼苗又為清潔蝦提供餌料……水質的改善也促使各類海產的數量不斷增加。

“周邊生態環境好了,來的游客自然就多了,特別是近幾年趕海活動的興起,我們這里的生意也越來越好。”說起這些年人工魚礁建設帶來的變化,硇洲島存亮灣附近的漁家難掩欣喜。

此外,監測資料顯示,硇洲島海域牧場區游泳生物的漁獲種數是同期對比區調查的1.28倍,牧場區游泳生物的資源密度是同期對比區調查的1.92倍,牧場區游泳生物的尾數資源密度是同期對比區調查的2.74倍。

“為了進一步了解水下的情況,除了借助水下在線監測系統,我們還安排潛水員攜帶水下攝像機或其他檢測設備進行水下作業。”從潛水員帶回的水下音像資料來看,這些矗立在水下的人工礁體周圍已然生機勃勃:礁體表面覆滿暗紫色的貝類,海藻如綠色綢帶般隨流漂動,魚群正追逐著蝦群穿過礁孔……

目前,湛江全市在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人工魚礁項目共3個,分別為遂溪江洪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湛江市硇洲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和雷州流沙灣海域農發海洋牧場。已建成特呈—南三、流沙、東海島、東里、草潭5個深水網箱養殖園區,深海網箱數量達3500個左右,約占全省65%,另有桁架式養殖平臺6個。

根據規劃,到2026年,湛江將建成5000個大型深水網箱、20個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平臺、3個國家級海洋牧場,同時打造游客向往的 “海上草原”。

堆放在海邊準備投放的人工魚礁。

除了人工魚礁建設,近年來,湛江還通過增殖放流、海藻場修復等系統工程,已在1243.7千米的海岸線上織起生態修復網絡。

2023年,湛江在遂溪縣草潭鎮中國鱟自然保護區將4萬只中國鱟放歸大海,這便是一次公益性增殖放流。

近年來,湛江持續實施的中國鱟人工繁育與灘涂修復工程,已在遂溪海域多次開展中國鱟苗增殖放流活動。資料顯示:遂溪棲息地調查點樣方幼鱟平均密度3.3個/100平方米,中華鱟幼鱟樣方覆蓋率75%。

2022年,湛江市鑒江供水樞紐工程魚類增殖站尖紫蛤(沙螺)繁育運營管護項目通過階段性驗收,首批110多萬粒承載著凈化水體使命的吳川尖紫蛤(沙螺)幼苗在鑒江口尖紫蛤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進行增殖放流。

自2019年以來,湛江累計投入超5300萬元,開展19次大規模增殖放流,向雷州灣海域投放魚、蝦、貝類等水生生物超6億單位,在修復生態鏈的同時,奏響人海和諧發展的藍色樂章。

湛江,因海而生,向海而興,在廣袤的藍色海域上描繪著一幅經濟繁榮與生態優美相得益彰的藍色畫卷,正向著建設現代化海洋強市的目標穩步邁進。湛江“筑礁引魚蝦,海底變糧倉”將成為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生動范本。


編輯:林霖
值班主任:莫松萌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全聯集采冷鏈物流園在湛投運  15萬噸級智能冷庫群投產
  • 大家齊發力 加速除災痕——吳川防汛救災復產現場直擊
  • 全球水產頂流“尖貨”匯聚水博會  湛江“鮮”“鏈”動全球市場
  • 遂溪楊柑鎮:三級聯動織密“安全網”  燃熱外移守護萬家安
  • 市救助管理站舉辦“6.19開放日”活動
  • 客商云集謀“鮮”機!2025年第十一屆廣東國際水產博覽會開幕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