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世界環境日”。在湛江市霞山區北月村紅樹林濕地,紅樹蔥蔥郁郁,白鷺自由翩躚,魚蝦盡情嬉戲,盡顯和諧生態美。在這幅和美生態畫的背后是檢察機關以法治力量守護生態安全的生動實踐。
檢察官到湖光鎮紅樹林片區開展巡林專項監督工作。
科技賦能+多方聯動 助力紅樹林保護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總面積超兩萬公頃,占全國紅樹林面積的五分之一。紅樹林是海岸衛士,在凈化海水、調節氣候、保護海岸、防災減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白骨壤、桐花樹、紅海欖等優勢樹種交織成林,珍稀的角果木、玉蕊、銀葉樹點綴其間。漲潮時,樹干隱于海水中,形成獨特的“海上森林”景觀;退潮后,灘涂上的底棲生物活躍起來,彈涂魚、招潮蟹等生物穿梭其間,構成完整的生態鏈。
因此,湛江人民十分重視保護紅樹林。2024年7月,湛江市霞山區人民檢察院通過“益心為公”志愿者提供的線索,發現該區域紅樹林出現病蟲害和條帶狀枯死現象,保護區部分灘涂被固體廢棄物覆蓋。檢察機關迅速行動,依托與霞山區人大建立的“人大監督+檢察監督”聯動工作機制,聯合霞山區人大代表、嶺南師范學院專家多次開展實地調查,并運用無人機航拍、詢問行政機關人員、召開座談會及調閱衛星圖斑比對等方式進行調查取證。
該院依法向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檢察建議發出后,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組織人員對北月村紅樹林片區的海域進行全方位排查清理,對轄區紅樹林展開病蟲害調查,研究制定防治方案,推動逐步復綠。
檢察官使用無人機開展現場勘驗調查工作。
建立長效管護機制
為紅樹林保護提供法治范本
推動紅樹林復綠工作開展后,霞山區檢察院組織行政機關負責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益心為公”志愿者等在同年9月開展“回頭看”,發現原本覆蓋在紅樹林根系和海灘的固體廢棄物已全部清理完成,海灘干凈清潔,紅樹林植物整體生長態勢良好,枯死區域逐漸復綠,重現生機。
檢察官表示,此案通過“科技賦能+外腦支持+實地調研”模式,不僅解決了短期問題,更推動建立了分工明確的長效管護機制,為紅樹林濕地保護提供了法治范本。
“守護紅樹林是檢察機關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擔當。我們將持續以法律監督職能,守護這份‘生態綠’,為綠美湛江建設貢獻檢察力量。”湛江市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官說。
昨日是世界環境日,中國今年的主題是“美麗中國我先行”。在湛江,檢察機關保護紅樹林的實踐展現了司法與行政協同發力,探索科技與法治深度融合的生態治理新路徑。
多措并舉 筑牢“生態綠”保護屏障
近年來,湛江市檢察機關創新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作,通過設立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站、建立一體化辦案機制、加強普法宣傳等系列舉措,全力守護“海上森林”生態安全,為打造“紅樹林之城”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市檢察機關聯合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職能部門開展拉網式排查,通過實地走訪、暗訪調查等方式,對全市紅樹林保護區實現全覆蓋巡查,重點專項整治,建立案件線索雙向移送機制,形成保護合力。目前已在特呈島、高橋鎮、金牛島等紅樹林集中區域設立9個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站,打造集案件受理、普法宣傳、生態教育于一體的前沿陣地,構建全方位保護網絡。
市檢察院建立“一體化+專業化”辦案體系,由公益訴訟部門牽頭組建紅樹林保護專案組。通過“專業辦案+理論研究+人才培養”立體模式,開展辦理紅樹林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同時建立內部刑民銜接機制,從刑事案件中挖掘公益訴訟線索,實現司法保護效能最大化。
我市檢察機關積極拓展宣傳渠道,依托“兩微一端”新媒體平臺發布典型案例,舉辦“檢察官法治講壇”。通過設立流動宣傳站點、開展聯合接訪等活動,累計接待群眾咨詢800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1.8萬余份,覆蓋群眾超1.2萬人。
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深化“檢察監督+行政執法+公眾參與”的協同保護模式,打造社會化共治格局,為守護湛江生態環境貢獻更多檢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