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名女游客在海南三亞被不明生物咬傷后不幸離世的消息引發關注。三亞市衛健委發布的通報顯示,醫院在懷疑患者為毒蛇咬傷后安排其轉送到有儲備抗蛇毒血清的定點救治機構某戰區醫院就診。后雖采取注射血清等治療措施,但患者當天凌晨4點58分出現心跳、呼吸驟停,搶救無效死亡。(此前報道:女游客被不明生物咬傷身亡,三亞凌晨再通報,公布救治過程)
野外遭遇毒蛇咬傷該怎么辦?
隨著事件持續受到關注,“野外遭遇毒蛇咬傷該怎么辦?”這一話題也成為網友關心的問題。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工作專家組成員,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麗水市中心醫院)急診醫學中心主任蘭頻介紹,夏秋季節是毒蛇咬傷的最高發季節。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遭遇毒蛇咬傷的患者可達25萬到28萬例,有一定的致死致殘率。

數據顯示,我國全域均有蛇的分布,已發現蛇類300多種,有毒蛇超過100種,其中眼鏡蛇科和蝰科的劇毒蛇80多種。每種毒蛇可同時含多種不同毒素,可能對被咬患者造成血液系統損害、神經系統損害、細胞毒損害或內臟、肢體損害。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工作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救治中心副主任王傳林說,蛇咬傷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遭遇蛇咬傷后應立即脫險,盡量記住蛇的形態,第一時間就近就醫,最好直接前往最近的蛇傷救治網絡中有抗蛇毒血清的醫療機構進一步治療。
什么情況下使用抗蛇毒血清?
咬傷48小時內局部腫脹超過咬傷肢體的一半; 腫脹快速進展; 咬傷后毒素回流導致淋巴結腫痛; 全身中毒表現,如凝血障礙、血小板減少,全身臟器、器官自發性出血等凝血功能障礙表現,低血壓、休克、心律失常、異常心電圖等。
專家普遍認為,診斷不清導致的院前延遲、未及時足量使用抗蛇毒血清等因素,都是導致這一不良結局的重要影響因素。除此之外,居民不正確的院前處置方法以及社會各界對蛇咬傷是嚴重的急診事件這一意識普遍不強,也經常耽誤蛇毒搶救時效。
抗蛇毒血清夠用嗎?
還有觀點認為,我國抗蛇毒血清生產目前仍面臨種類覆蓋不足、研發動力有限等問題。
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全國唯一抗蛇毒血清生產商僅能生產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眼鏡蛇毒血清、抗銀環蛇毒血清等四類血清。這些血清夠用嗎?被其他種類的毒蛇咬傷該怎么辦?
蘭頻解釋,對于其他毒蛇咬傷,臨床會遵循“盡早足量、及時追加、同種專一、異種聯合”四項基本原則使用血清進行治療。蛇傷是一種可治愈的疾病,減少院前延遲的時間,早期足量聯合使用抗蛇毒血清,能夠實現零死亡零致殘的目標。
2023年起,我國探索建立蛇傷診療省級研究中心,推動蛇傷規范化診療,目前蛇傷多發地區能實現縣域內抗蛇毒血清的基本配備。
在蘭頻看來,持續提升居民預防蛇咬傷知識普及率,讓老百姓知道應該在哪里獲得專業的動物咬傷治療,醫療機構要持續提升蛇咬傷等急診院前服務水平。
如何快速找到有血清的醫院?
首先,可撥打120急救電話,急救人員能夠聯系附近具備蛇傷救治能力的醫院。
其次,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推薦了“賽倫100蛇傷防治”小程序,可一鍵查詢全國1923家抗蛇毒血清儲備醫院,并導航至最近的救治點。

還要防范哪些動物致傷風險?
專家提醒,野外的哺乳動物,如蝙蝠、旱獺等都可能攜帶致病微生物,要注意遠離;此外,野蜂、紅火蟻等都可能造成叮咬后的過敏反應,需要予以警惕。
王傳林提醒:蜂蜇傷一般因為毒素量很低,只是周圍紅腫,但如果對蜂里頭的蛋白毒素造成超敏狀態,有可能會很危險。首先是要遠離這些為先,不幸被蜇傷以后,如果出現憋氣心慌有休克的表現,第一時間去最近的醫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