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湛江市院校啟動非遺聯盟暨2025年湛江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在麻章區太平鎮東岸村舉辦。
日前,湛江市院校非遺聯盟成立,為湛江非遺保護與傳承注入全新活力。據介紹,該聯盟將打造湛江非遺人才的“大課堂”,搭建創新轉化的“孵化室”,當好文化傳承的“播種者”。清晰的定位與思路,將從“教傳創”多維度助力湛江非遺事業邁向新高度。
聯盟的建立,首先為湛江非遺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搭建起非遺人才的“大課堂”。當下,非遺傳承面臨的一大挑戰便是人才斷層。許多非遺技藝因缺乏新鮮血液注入,傳承之路舉步維艱。而院校非遺聯盟匯聚了廣東海洋大學、嶺南師范學院等院校力量。這些院校學科門類豐富,師資力量雄厚,能夠整合教育資源,開設與非遺相關的專業課程與實踐活動。一方面,可設立非遺專項獎學金,吸引更多學生投身非遺學習與傳承,激勵年輕人主動探索非遺領域。另一方面,可推動非遺技藝大師進校園,與院校教師共同制定課程體系,將傳統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與現代教育理論相結合,培養出真正愛非遺、懂非遺、傳非遺的復合型人才。此外,還可開展非遺人才“青苗計劃”,針對中小學階段的學生,開設非遺興趣班、非遺研學等活動,從小培養孩子們對非遺的興趣與熱愛,為非遺傳承儲備后備力量。
同時,聯盟也是非遺創新轉化的“孵化室”。在現代社會,非遺若想持續煥發生機,必須與時代接軌,實現創新轉化。院校具備前沿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夠為非遺發展提供新思路。一方面,通過對非遺項目的深入研究,挖掘其文化內涵與商業價值,助力非遺產品開發。另一方面,利用院校的技術優勢,如數字化技術,對非遺項目進行記錄、保存與傳播,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讓更多人了解湛江非遺。更值得探索的,是湛江非遺與新興產業的跨界合作。例如,將石狗、人龍舞、醒獅、雷劇等湛江非遺元素融入動漫、游戲產業,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動漫形象和游戲場景,借助其龐大的受眾群體,提升湛江非遺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此外,聯盟還肩負著文化傳承“播種者”的重任。非遺傳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地宣傳與推廣,在人們心中種下文化的種子。聯盟各院校通過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可以將非遺知識與技藝帶到大眾身邊。作為文化傳承的“播種者”,聯盟應發揮大學生緊跟時代潮流的特點,充分利用社交平臺的傳播優勢,在網絡空間“種草”湛江非遺??梢越M建專業的新媒體運營團隊,策劃一系列有趣、有料的非遺主題短視頻,通過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熱門社交平臺發布。比如,制作“拿捏石狗”等系列教學短視頻,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示湛江非遺的獨特魅力,吸引年輕群體的關注。此外,還可以開展非遺線上打卡活動,鼓勵網友分享自己與湛江非遺的故事和體驗,通過社交裂變擴大湛江非遺的傳播范圍,讓更多人成為湛江非遺的“種草官”。
以“大課堂”育人才、以“孵化室”促創新、以“播種者”廣傳播,相信在湛江院校非遺聯盟的努力下,湛江非遺將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