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級非遺項目遂溪醒獅的非遺傳承人許海龍牽頭開展的醒獅文化交流活動在肇慶大旺中學舉行。(據《湛江云媒》)
在肇慶大旺中學,國家級非遺項目遂溪醒獅的非遺傳承人許海龍牽頭開展了一場醒獅文化交流活動。作為“中國醒獅之鄉”,遂溪這一跨域聯動的舉措,積極響應“非遺進校園”號召,推動醒獅文化與校園教育深度融合,探尋非遺傳承創新路徑,意義深遠。
遂溪醒獅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據道光二十八年續修的《遂溪縣志·禮俗志》記載:“上元張燈結彩,舞獅象雜劇游戲,作火樹放花炮煙火,打秋千猜燈謎,士庶歡游達旦,曰:慶元宵 。”歷經數百年傳承發展,遂溪醒獅以精湛技藝、獨特風格和深厚文化內涵,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民間舞蹈的璀璨明珠。它是南派獅舞代表,以“高樁獅”聞名,表演者在高樁上完成跳躍、翻轉等高難度動作,極具視覺沖擊力;獅頭制作工藝同樣講究,造型威武靈動,色彩鮮艷,充滿濃郁地方特色。2003年,遂溪縣被命名為“中國醒獅之鄉”;2006年,遂溪醒獅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此后,遂溪醒獅在國內外賽事和舞臺上大放異彩,不斷書寫輝煌。
此次遂溪醒獅走進肇慶大旺中學,是一次跨區域的文化交流與傳承的生動實踐。對大旺中學的學生們而言,這是一次近距離接觸國家級非遺的難得機遇。在校園里,他們親眼目睹遂溪醒獅的精彩表演,感受高樁上的驚險與刺激,領略醒獅蘊含的力量與美感,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傳統文化魅力,在心中種下熱愛非遺、傳承文化的種子。
從非遺傳承角度來看,青少年是傳承發展的關鍵力量。“非遺進校園”為遂溪醒獅等非遺項目搭建了與年輕一代溝通的橋梁。校園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豐富教育資源,能夠系統開展醒獅文化教育和傳承活動,培養學生對醒獅的興趣和熱愛,為遂溪醒獅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這不僅能讓醒獅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活力,也有助于增強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
此次活動也為遂溪醒獅文化傳承提供了新思路。通過跨區域交流,與不同地區學校合作,能夠拓展醒獅文化傳播范圍,打破地域限制,讓更多人了解、認識遂溪醒獅。不同地區文化背景和教育特色,還能為醒獅文化傳承帶來新視角和方法,促進醒獅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創新發展。例如,遂溪醒獅與當地學校特色、學生興趣相結合,開發出具有創新性的醒獅課程或社團活動,讓醒獅文化以更貼近學生生活的形式融入校園。
當然,要讓遂溪醒獅在校園里真正落地生根,還需多方持續努力。學校應將醒獅文化納入校本課程體系,制定系統教學計劃和目標,邀請專業非遺傳承人定期授課指導,確保教學質量和傳承效果。同時,要豐富校園醒獅文化活動形式,除表演和教學外,還可舉辦醒獅文化講座、知識競賽、文創作品設計等活動,全方位營造濃厚文化氛圍。政府和文化部門也需加大對“非遺進校園”活動的支持力度,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保障,鼓勵更多非遺項目走進校園,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廣泛開展。
遂溪醒獅走進肇慶大旺中學的文化交流活動,是一次成功的非遺傳承創新實踐。它跨越地域界限,讓醒獅文化在校園中綻放光彩,為非遺傳承注入新活力。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讓遂溪醒獅等非遺項目在新時代舞臺上持續閃耀,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