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赤坎區以“讓文物煥發新活力 綻放新光彩”為主題,舉辦了“硯墨拓春秋 少年傳非遺”——拓片裝裱制作技藝非遺進校園活動。
據悉,這是赤坎區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之一,由赤坎區文化旅游體育局、區教育局指導,赤坎區文化服務中心(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聯合湛江市第六小學共同主辦。活動旨在通過非遺技藝與校園教育的深度融合,引導青少年感受文物背后的歷史底蘊,培養他們的文化傳承意識,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推動文物保護與非遺技藝的創造性轉化。
活動現場,赤坎區非遺項目“拓片裝裱制作技藝”傳承人楊軍,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從瓦當的起源講起,詳細介紹了其作為古建筑檐頭構件的實用功能,以及紋飾中蘊含的吉祥寓意與藝術價值。通過對比秦漢瓦當的云紋、動物紋與明清瓦當的花卉紋,并結合湛江本土古建筑中的瓦當實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不同時代的審美變遷與文化傳承。
在實踐環節,傳承人現場演示了拓片制作的全流程:從瓦當表面清理、宣紙浸濕貼合,到用鬃刷輕敲壓實、拓包蘸墨均勻捶拓,每個步驟都進行了細致講解。學生分組實操時,傳承人一對一指導,幫助解決“紙張褶皺”“墨色不均”等常見問題。經過反復練習,學生們成功完成了完整的拓片作品,真切體驗到了非遺技藝的精妙與成就感。
為呼應“讓文物煥發新活力 綻放新光彩”的主題,活動后,傳承人還布置了“瓦當紋樣創新設計”環節。他希望學生們能利用課余時間,將傳統瓦當的云紋、朱雀紋等元素融入繪畫、書簽、明信片等美術設計課中,創作出兼具古典韻味與現代風格的瓦當紋樣,實現非遺技藝與藝術創作的跨界融合。
據介紹,此次非遺進校園活動以“文物活化”為核心,通過沉浸式體驗與創意實踐,成功搭建起青少年與非遺的互動橋梁。下一步,赤坎區將繼續創新優化非遺進校園課程設計,探索“非遺+研學”“非遺+藝術”等新模式,讓更多青少年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創新者。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