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洛嬉《花晨月夕》書封 廣東旅游出版社 2024年7月
與朱洛嬉的相識,非常符合當今網絡時代的特征,在某個文藝群的一場混戰之后,價值觀相同的人自動站隊,那時候我就知道了,她是一個理性、善良而公正的人。
老實說,在讀過她的新書《花晨月夕》之后,我部分修正了我對她的看法。所謂理性,僅限于論辯,一旦拿起筆抒寫自己的心靈世界,她又變得那么敏感和細膩。
我不知道這是她的第幾部作品,我寧肯把它看成是她的處女作,與寫作技巧的成熟或稚嫩無關,純粹就是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那種生命的新鮮氣息,生命最本真的狀態,讓人心生感動。
感動從序言就已經開始。在序言部分,朱洛嬉回顧了自己的文學之路。讀著這些文字,我仿佛看見一個散發著文藝氣息的小女孩,在山野間迎著太陽奔跑。荊棘劃破了她的肌膚,樹根扯掉了她的鞋子,她搖搖晃晃,步履蹣跚,卻始終不肯停下前進的腳步。
這感動,不僅僅是為她的執著,也不僅僅是為她的純粹,還為著她的文學之路所呈現出來的樣板意義。文學是一種門檻很低而高度無限的藝術,每年學校文學社團和縣區級作家協會納新,開場人頭涌動,其后每況愈下,能堅持到最后的總是寥寥無幾,而朱洛嬉就屬于留下來堅持到最后的少數人。
藝術生命的成長之路復雜而艱難,尤其是文學藝術,它沒有一點好玩的成分,有的只是長時間的與紙筆、油墨、鍵盤、電腦屏幕、手機記事本打交道。如果你的工作與文字挨邊,也許還好一點,比如教語文、編報紙、寫材料、管圖書之類。要是工作與文字完全不搭架,困難無疑會大得多。朱洛嬉雖然是從文學社團歷練出來的,但大學念的是音樂,工作教的是歷史,課余還要帶學生排練、比賽,得有多大的動力、毅力、定力、想象力、創造力才能碼出這么多精美的文字!秘密也許就藏在她的序言里,藏在“藝海拾萃”篇的淬煉中,藏在“點點滴滴”篇的點點滴滴里。
文學的內核是人,是人的生命,是人對生命的感知、體悟與思考。作為一名女性作家,朱洛嬉自身的生命成長歷程,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生命意識的覺醒,對生命本質的透徹認知,都會成為她筆下最有分量和深度的東西。而且,生命是一個自然延續和相互濡染的過程,從母親到自己,從自己到女兒,從女兒到女兒的玩伴,在代代延續和相互濡染中,生命不斷地走向豐盈和成熟。這就是我為什么更愿意把《白沙往事》《母親的辮子》《母親的智慧》《像靜謐的河流在輕歌》《放水》《日記四則》《寫在女兒十歲成長禮》《淚憶小饅頭》這些篇章放在一起做群文閱讀的重要原因了。
有人贊美她是美麗河源的夜鶯,是綠色河源的歌唱者。這是很自然的,土地與生命本來就是相互涵養與相互成全的關系。在《花晨月夕》一書中,有許多抒寫和表現河源之美的篇章,如《煙雨古鄉》《山水清奇新康禾》《河源的秋天》等,這些篇章無一不顯示出美好生命對大地母親的感恩與熱愛。閱讀這些篇章,感受到的不只是山川風物之美,還有涌動在萬事萬物中的生命的洪流,以及由此而喚起的對生命的珍視與熱愛之情。
作為一個深圳讀者,自然會注意到書中《像靜謐的河流在輕歌》這一篇,這是一個生命與一個地方的特殊連接。這種連接不同于生命與家園、與故土的連接,與家園、與故土的連接是水乳交融式的,是入魂入骨的,生命孵化于斯,成長于斯,消融于斯。深圳則是一處冒險之地,一個追逐夢想的地方,“來了”可能“就是深圳人”,也可能只是一個匆匆過客,只留下一個背影。無論最終的命運是“走”還是“留”,讀者都可以從此篇中體驗到那種心靈的煎熬,從而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
對于一位作家來說,如果讀者讀了她的這本書之后,內心有一種迫切的愿望,想要走進她筆下的蘇家圍、白沙、康禾,想要見見她寫到的父親、母親、小蘋果,想要嘗嘗她贊美過的艾粄、車田豆腐、釀腐皮肉卷,想要經歷她所經歷過的一切,那么,她的這本書一定是成功的,因為她在打動自己的同時,也打動了她的讀者。
“花晨月夕”,一個很唯美的書名,一種很唯美的意境。作者似乎在有意無意地告訴讀者,文學就是那些流淌在平凡、瑣碎生活里的美美的詩意,就是生命成長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