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一支來自全國各地的萬人建港隊伍義無反顧集聚祖國大陸最南端的城市——湛江,搬石運沙、士氣高昂,將汗水凝成華章,用智慧寫就奇跡,使荒蕪灘涂崛起一座新中國南方大港。(2月28日《湛江日報》)
2月28日,湛江日報“典湛”專欄再次重磅推出精品力作,以《“大長了中國人的精氣神!”》為題,生動鮮活地回溯了70年前湛江港開建時那波瀾壯闊、動人心魄的場景,讓傳承至今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創新奉獻的建港精神,再度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在湛江建設一座南方大港,這是一場跨越時空、激蕩人心的追夢之旅,更是一次敢為人先、矢志不渝的圓夢征程。
早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便提出要在湛江修建港口,“為建設一南方大港,以完成國際發展計劃篇首所稱中國之三頭等海港”;而且還提出在湛江建設鐵路的設想:“于化州須引一支線,至遂溪、雷州,達于瓊州海峽之海安……于海安再以渡船與瓊州島聯絡。”
70年前,湛江港在一片荒蕪灘涂中拔地而起。彼時,抗美援朝戰爭剛剛結束,人力、財力、物力都極端匱乏,更為艱難的是,我國在現代化港口建設領域,既沒有一支技術力量全面的建港隊伍,也缺乏完整系統的建港經驗。為了擺脫外部束縛、牢牢掌握港口主權,中央提出,湛江港的建設必須是“我們中國第一個自己規劃、自己設計、自己施工的現代化的港口”。從1954年10月調集施工隊伍及物資進場,1955年5月進入大規模施工,到1956年5月1日提前建成第一作業區并投入使用,前后僅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而實際工期更是僅有短短1年!1956年12月27日,“慶祝湛江港提前使用大會”召開,波蘭萬噸輪船“鄧博夫斯基”號進港靠泊碼頭,黎湛鐵路一列火車進入港口,碼頭上各種裝卸機械一齊開動起來……這一刻,湛江港宣告正式投產使用。
湛江港的建成,是新中國在港口建設領域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自主發展的關鍵一步。它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在南方沿海地區的海運能力,成為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樞紐,有力地推動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國際地位提升意義非凡。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為此攝制了彩色紀錄片《湛江新港》。1957年12月,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將拷貝送到湛江首映。當時,在霞山體育場和海濱公園一連幾晚進行免費放映。不久,《湛江新港》在全國上映。這個新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深水良港,是湛江人的驕傲,是中國人的驕傲!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如今的湛江港,依然是湛江發展的強勁引擎。它見證了湛江從一個相對封閉的海濱小城逐步走向深藍、聯通世界的歷程。湛江港帶動了臨港產業的蓬勃興起,物流、倉儲、加工等產業圍繞港口不斷集聚,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推動了港城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其吞吐能力的不斷提升,成長為目前華南地區唯一具備接卸滿載40萬噸級船舶的世界級深水港,讓湛江在區域經濟競爭中占據重要地位,成為國家戰略聯動與融合發展的重要連接點和支撐點。
回溯建港過程,處處閃耀著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創新奉獻的精神光芒。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萬人建港隊伍響應號召,義無反顧地奔赴湛江。他們用雙手搬石運沙,以簡陋的工具開啟了艱苦卓絕的建設征程。面對復雜堅硬的地質條件,打樁困難重重,總工程師譚真綜合職工群眾建議,發明了“鋼樁沖搗孔打樁法”,大幅提高了打樁效率。在航道疏浚時,面對挖土量大、設備不足的困境,工程局組織人員打撈沉船并自行修復,以解燃眉之急。一線裝卸工人也不斷創新,發明“連環起吊法”、用“竹籠”加固碼頭基礎等,“土法上馬”以智慧突破難關。這種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創新奉獻的建港精神,是湛江人精神的核心體現,是湛江人民在困境中不屈不撓、奮勇向前的強大動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湛江人砥礪前行。
站在歷史新起點上,湛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傳承和弘揚建港過程中凝聚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創新奉獻精神,對湛江發展具有迫切且深遠的意義。我們要以這種精神激勵新一代湛江人勇于創新,在港口智能化建設、臨港產業升級等方面積極探索,突破技術瓶頸,提升發展質量;鼓勵年輕人在各自崗位上艱苦奮斗,無論是港口一線的工人,還是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都要以老一輩筑港人為榜樣,面對困難不低頭,為湛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代浪潮滾滾向前,推動湛江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就掌握在你我每一個湛江人的手中!“在海邊長大的湛江人,心中都有一座‘湛江港’。”這座“湛江港”,是一座屹立不倒的精神豐碑,是指引我們前行的閃亮路標!讓我們緊緊握住這傳承了70年的精神火炬,“燃”起來、“動”起來,攜手逐浪創造屬于湛江的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