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日報訊:“年例以往都是吃吃喝喝、看表演,今年村干部號召大家少擺幾桌,為村多種些樹,我們家也參與了植樹,感覺特別有意義。”吳川市蘭石鎮蘭石村梁伯說。(據3月3日《湛江晚報》)
年例,作為湛江地區過年期間最隆重的節日,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往,年例多以宴席、民俗表演為主,如今與生態文明的融合,賦予這一傳統節日新的內涵。這不僅是對傳統習俗的創新傳承,更是響應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年例的“綠色轉身”,為湛江探索出一條年例民俗文化與生態文明深度融合的新路徑,也為綠美鄉村建設帶來更多的啟示。
從建設方式來看,“黨組織引導+黨員帶頭+群眾參與+文化賦能”的可持續機制值得稱贊。基層黨組織發揮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在年例期間,黨員干部帶頭植綠護綠,成為綠色發展的先行者。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群眾認識到綠美鄉村建設的重要性,主動投身其中。比如吳川市蘭石鎮蘭石村,在年例日組織黨員發動群眾植樹,讓綠色發展理念在鄉村生根發芽。
這種融合模式還豐富了鄉村文化內涵。遂溪縣界炮鎮以年例民俗文化游園會為契機,打造“鄉村綠化專欄”黨員先鋒攤位;徐聞縣西連鎮創新綠化模式,制定年例護綠公約;赤坎區將黨建引領、綠色生態與非遺相結合,助力簕古龍這一傳統藝術就地取材制作。這些舉措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鄉村文化生活,讓村民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增強了生態環保意識。
綠美鄉村建設,不僅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還能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通過種植經濟樹種,如赤坎區動員群眾種植菠蘿等,既美化了鄉村,又為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打下基礎,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湛江年例的“綠色轉身”只是一個縮影。在推進綠美鄉村建設過程中,各地應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文化資源,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傳統文化、民俗活動緊密結合,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讓更多人成為綠美鄉村建設的參與者、受益者。
我們相信,只要各級黨組織與群眾攜手發力,一定能讓綠美之花在鄉村大地絢麗綻放,繪就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讓鄉村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