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忙碌的水上巴士、推窗見綠的生態環境、掛滿枝頭的特色水果……這個端午節假期,湛江經開區硇洲島又成為眾多游客的“打卡地”。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硇洲鎮搶抓機遇,立足海島特色,聚焦交通路網、鎮容鎮貌、文化生活、文旅產業、移風易俗等關鍵領域,以“精致規劃、精美建設、精細管理”為導向,海島面貌“穿上新衣”,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花園式濱海小城鎮。
硇洲漁民廣場一角。(通訊員唐少連 攝)
“路好走了,去‘趁圩’都平穩多了!”
硇洲島是中國第一大火山島。四面環海,進出海島得靠車渡船或水上巴士。
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硇洲不一樣的風景與物產。島上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著眾多游客。
近年來,硇洲鎮以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突破口,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綜合建設項目(第一期),聚焦交通路網提質升級。將硇洲大道路面拓寬至10米,并進行“白改黑”處理,鋪設高彈性瀝青路面,有效提升道路承載能力和行車舒適度。完成10個自然村共計21.4公里道路的硬底化建設,徹底解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難題。
經過精心打造,全長13公里的鄉村振興示范帶串聯起宋皇村、南港村等多個行政村,交通路網通途暢聯。
“路好走了,現在開小電動去‘趁圩’都平穩多了,去哪也都方便。”來自譚北村的譚大爺正開著老人代步車,搭老伴去趕集。
硇洲鎮以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為抓手,打造“果香之路”。建設農作物展銷廳和沿線公園園建設施,在示范帶沿線設置果農服務站19個,為農戶搭建便捷的銷售平臺。沿線布局火龍果、香蕉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和采摘園,吸引大批游客前來體驗,成為村民休閑和游客打卡的新亮點。
面貌煥然一新的兆慶村。(硇洲鎮 供圖)
“主動維護”讓“海島韻味”升級
“現在村里的公園比市區的還美,以前想都不敢想。這里以前都是雜草、雜樹,夏天在這里乘涼,都被蚊蟲叮咬怕了。”南港村委會兆慶村的李阿姨,目睹了村莊的變化,由衷感慨。
曾經的硇洲島,原始海味十足。農房外墻多為裸露紅磚或水泥抹灰,違規搭建的遮陽棚隨處可見,“三線”如蛛網密布。群眾戲稱“鎮區像城中村,不見海島風情”。
在“百千萬工程”推進過程中,硇洲鎮將鎮區風貌管控作為產業升級的抓手,對農房改造實施“一戶一檔一策”,對沿線涉及風貌提升房屋開展全面摸排。各攻堅小組深入一線開展宣傳動員工作,成功動員全部農戶同意參與改造。沿線房屋外立面的改造設計,融入地域特色。
示范帶沿線撂荒地目前有4塊已完成復耕復種,不定期組織執法隊員整頓“六亂”,發動群眾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深入實施“綠美硇洲”行動,完成創建“美麗庭院”255戶……鎮區環境從“被動整治”到“主動維護”,海島面貌也已從“粗放生長”向“精致蝶變”轉變。
如今,漫步在硇洲鎮區,195棟房屋穿上主色調為米黃色的“新衣”,統一風貌的嶺南民居與碧海藍天相映成趣,昔日的“土坯房”變身“海島風情屋”,成為兼具濱海風情與人文魅力的旅游新地標,“望海見云、古韻新貌”的海島門戶形象正在形成中,并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價值躍遷”,為海島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沿街兩旁的舊房屋穿上主色調為米黃色的“新衣”。(硇洲鎮 供圖)
“硇洲風景美,十分‘出片’!”
“硇洲人民熱情淳樸,美食多種多樣,最主要的是風景美,十分‘出片’!”和朋友從茂名來硇洲過周末的陳小姐,手機已拍了許多硇洲島“大片”。
硇洲變美了,游客也多了。渡船上、水上巴士上、街道上,不時能聽到各地方言。僅在2024年,入島游客數量屢創新高,全鎮全年累計接待游客達33萬人次,全鎮民宿經濟產值突破3300萬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98億元……
近年來,硇洲鎮以紅色基因傳承為核心,以歷史文化挖掘為脈絡,創新推出以硇洲渡海先鋒營紀念館、硇洲南港娘子軍民兵連黨建教育基地以及硇洲燈塔等紅色歷史文化資源集成的紅色精品線路,串聯核心紅色陣地,讓海島紅色文化走向“時代舞臺”,成為凝聚民心、賦能發展的精神紐帶。
硇洲渡海先鋒營紀念館開館以來已接待省內外參觀團隊、游客超1萬人次,成為湛江紅色旅游“打卡”必到之地。硇洲南港娘子軍民兵連黨建教育基地系統呈現海島女性“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家國情懷,成為當地又一紅色教育“新地標”。
震撼人心的英雄雕塑廳。 (硇洲鎮 供圖)
這條紅色線路不僅是游客的研學之路,更是村民的精神家園。全鎮村民在參觀學習中聆聽革命故事、參與實景體驗、重溫海島燃情歲月。紅色文化正以“可觸摸的文物、可參與的活動、可傳播的故事”浸潤千家萬戶,成為村民“家門口的精神糧倉”。
目前,硇洲島創新打造自然景觀、紅色革命、休閑農業、民俗文化等多元融合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模式,培育農漁文旅融合新業態。
“從今年‘五一’開始,硇洲迎來了旅游旺季。‘六一’兒童節適逢端午假期,島內的民宿不停有客人提前預訂。”湛江經開區硇洲島旅游協會會長蔡世新對硇洲的旅游市場充滿信心。
硇洲鎮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深入挖掘硇洲島的旅游資源,以宋韻賦能、以紅色鑄魂、以農旅聯動、以海韻煥新、以民宿聚韻,構建全域旅游版圖,澎湃海洋經濟動能,激活鄉村振興細胞,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到紀念館和教育基地參觀學習。(通訊員唐少連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