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古老的童謠,在中華大地上飄蕩了千年,讓我每次聽到都會想起端午節豐富多彩的民俗。
記得每到端午前夕,外婆總會采來新鮮的箬竹葉,放在清水里清洗干凈。到了包粽子的環節,她把兩片箬竹葉交錯疊放,然后放入一層浸透的糯米,再放入一顆甜甜的蜜棗和香醇的紅豆沙,再蓋上一層糯米。外婆的手巧得很,箬竹葉在她的手中翻飛,就像一只綠色的蝴蝶在跳舞,不一會兒,就變成了精巧的三角粽。小時候我不明白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后來讀了《楚辭》才知道,這小小的粽子,原來承載著人們對愛國詩人屈原的千年追思。
端午節這一天,媽媽一大早就買回好多艾草和菖蒲,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植物藥香。媽媽把這些植物煮成“五福水”,用來給我洗澡。她說,古人認為五月是“毒月”,這些草藥可以驅邪避疫、散寒除濕,對身體有好處,這都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生活智慧。
端午節就像一條紐帶,把過去和現在緊緊連接在起。我們的傳統習俗,就這樣隨著粽香代代相傳,流傳至今。
點評:小作者不僅詳細描寫了包粽子的過程——從“新鮮的箬竹葉”到“箬竹葉在她的手中翻飛”,還特別提到了“煮艾草水洗澡”這個傳統習俗,觀察入微,讓人仿佛聞到了端午節的獨特氣息。
指導老師:王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