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以來,廉江從細微處入手,從民生需求著眼,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市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一幅幸福美好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6月13日《湛江日報》)
當廉江城北市場的攤主們因整潔有序的攤位迎來更多顧客,當老舊小區的居民告別“爬樓難”“積水愁”,在煥然一新的家園中享受愜意生活,當街角荒地變身繁花似錦的“幸福公園”,吸引居民悠然漫步,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廉江城市面貌的華麗蝶變,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文明共建行動。廉江以實際行動證明,文明創建不是某個職能部門的“獨角戲”,而是一場讓群眾得實惠、享幸福,進而主動投身其中的“大合唱”。
我們不禁要問:這場“大合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想讓群眾參與文明創建的“大合唱”,廉江首先從群眾生活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出發,讓創建成為破題的“金鑰匙”。曾經,廉江城北市場通道狹窄、污水橫流,老舊小區管線老化、樓道昏暗,這些“痛點”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而如今,市場科學分區、亮化美化,增設便民服務;老舊小區完成硬件升級,社區治理更顯溫情;荒地變身公園,成為居民休閑好去處。這些實實在在的改變,正是文明創建的成果,它們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提升了生活品質,讓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文明創建帶來的利好。這個過程,是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過程。因為文明創建,攤主鄧老板生意比以前更好,余奶奶在煥新的小區里生活得更舒服,郭先生一家在新公園里享受親子時光……這些個體的“小確幸”匯聚成河,生動詮釋了文明創建與民生改善的緊密聯系,也將群眾的心與文明創建緊緊地“綁定”在一起。
生活如歌,群眾開始對這場“大合唱”感興趣,繼而從最初旁觀的“聽眾”變成了參與的“歌者”。這種變化是必然的,源于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是的,誰不想自己生活的城市更宜居宜業?誰不想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變得更好?當居民看到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切身體會到文明創建帶來的便利與幸福,他們便會從心底認可這項工作,主動參與到這場“大合唱”中來。在廉江,居民不再將文明創建視為某個職能部門的事,而是當作自己家里的事。老舊小區居民主動維護公共區域,成立業委會共商家園事務;市場攤主自覺保持攤位整潔,積極配合管理;村民們共同愛護新建的公園,參與環境維護。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當群眾感受到文明創建的溫度與實效,就會“搶著”成為文明創建的熱情支持者與積極踐行者。
更深刻的變化在于政府與群眾的“雙向賦能”。當文明成為一種習慣,群眾參與文明創建就不再是被動行為,而是主動自覺的行動。而城市管理者看到群眾如此熱情積極地參與文明創建,也能從中找到創建的價值與成就感,進而更加著力推動創建?!靶枨箜憫邢蚴┎摺答伌龠M”,一個良好的治理閉環就這樣形成。在一次次循環往復、螺旋上升中,不僅城市環境持續改善,文明理念也愈發深入人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城市變得更好是水到渠成。這場“大合唱”的動人之處,不在于整齊劃一的歌聲,而在于每個聲部都在唱著真實的獲得感。
文明創建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廉江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群眾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讓群眾在文明創建中受益,才能激發群眾參與的熱情與積極性。當每一位群眾都成為文明的傳播者、踐行者和守護者,文明之花必將在廉江大地處處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