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色剛漫過蘭石鎮的青瓦屋檐,家家戶戶的門楣上便懸起了帶露的青艾。葉片上的水珠順著葉脈滾落成串,清苦的草香裹著露水的涼潤,在巷子里悠悠蕩開——這是蘭石人迎端午的第一重儀式。老人們摩挲著艾葉絮叨:“掛了這草,家宅平安。”
祭祖前的院落最是熱鬧。老嬸們圍坐在八仙桌前包粽子,竹匾里攤著浸得透亮的糯米、漲成圓滾滾小胖子的綠豆,還有切得厚薄均勻的五花肉。粽葉在掌心一卷一折,米豆肉丁便穩穩落進葉窩,草繩三繞兩纏,四角粽子便挺括地立在竹篩上。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響,粽葉的清香混著肉香在檐下盤旋,連梁上的燕子都撲棱著翅膀,繞著炊煙打旋兒。
祠堂里的檀香早熏得梁木發亮。檀木供桌上,新蒸的粽子騰著熱氣,蜜橘的橙黃、香燭的暗紅與青瓷碗的素白相映,倒像幅古意盎然的工筆畫。老人們弓著背,雙手交疊在腹前,用帶著鄉音的軟糯調子念祈福詞:“愿風調雨順,愿倉廩盈實……”
正午的祠堂前支起兩張八仙桌,龍舟飯的香氣勾得人直咽口水。扣肉燉得酥爛,筷子一戳就顫巍巍裂開,濃油赤醬里浮著半顆蜜棗;魚湯熬得乳白,撒著翠綠的蔥花;米飯是新收的早稻燜的,掀開木甑便涌出清甜的谷香。小伙子們端著大海碗扒飯,飯后換上藍白隊服,風掀起衣角,露出結實的腰腹,一個個精神得像即將出巢的鷹。
九曲河畔早鬧翻了天。河岸的竹椅被占了個滿,阿婆們搖著蒲扇嘮嗑,小娃娃騎在爹爹脖子上,手里攥著剛剝的粽子。五條龍舟齊整地泊在岸邊,龍頭漆著朱紅,龍須是金絲纏的,在風里一翹一翹;船身彩繪的龍鱗閃著金光,仿佛下一秒就要躍入河心。
“咚——”一聲鑼響驚飛了蘆葦叢的白鷺,鼓點密集如驟雨。龍舟如離弦之箭破水而出,劃手們喊著“嘿喲!嘿喲!”的號子,古銅色的脊背被曬得發亮,汗水順著鎖骨滑進肌肉的溝壑。鼓手的鼓槌像雨點般落下,每一下都敲得人心跳加快。岸上的喝彩聲浪一層高過一層,連河中心的白鰱都被驚得躍出水面,銀鱗在陽光下劃出細碎的光。
夕陽把河岸染成橘紅時,比賽收了尾。老榕樹下,陳阿公搖著芭蕉扇憶舊:“想當年我劃龍舟,那槳葉拍水的動靜,能驚飛半林子鳥!”小孩子們舉著粽子追跑,糯米黏在指尖,沾得臉上都是,活像小花貓。各家煙囪冒出淡青色的煙,和著艾草的苦香、粽子的甜香,在晚風里纏成一團。
當最后一縷晚霞沉入河底,蘭石鎮慢慢靜了下來。晚風裹著粽葉的余溫掠過屋檐,河面上仿佛還浮著未散的吶喊——那是年輕的熱血,是老輩的守望,是孩童的雀躍,像一根看不見的線,把全鎮人的心都串成了端午的香粽,越纏越緊,越裹越暖。這個端午,和往年一樣,在蟬鳴漸歇的暮色里,圓滿地收了尾。
當暮色漫過青瓦,當粽香漫過巷陌,這個小鎮用最樸實的煙火,繪就了世間最動人的端午長卷。
點評:作品整體上很好地圍繞題目展開,內容結構完整,層次清晰,結尾也有適當的總結和升華,展現了蘭石鎮端午節的獨特氛圍和傳統文化。在某些細節上可以進一步優化,使文章更加完美。
指導老師:林曉丹